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0 08: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1:23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策后人质疑其才能!千年之后才明白其中玄机!提起诸葛亮,想必大家一般会想到以下关键词:“神机妙算”等等,诸葛亮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其高风亮节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品格让后人无限钦佩。
后世很多著名的贤臣良相都曾经到拜过孔明,可见诸葛亮已经成为了贤臣良相的最高典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鬼神莫测,前半生风流倜傥,挥洒自如,后半生鞠躬尽瘁,忠心为国。
后世很多演义小说和戏剧都以诸葛亮为主角,然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角色却有着不一样的解读: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虽然品格高洁,处理政务游刃有余,但是其连年伐魏,却未得尺寸之功,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在作战方面确实没大有天赋,然而对于《三国志》中这段论述,后世很多历史学家持反对意见。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认为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失误就是没有听从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六出祁山,每当取得重大胜利时,总有各种原因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其功亏一篑。
这或许就是诸葛亮的无奈之处,为帅不能挥洒自如,为政还要屈居人下,使其才华武略大受*。
诸葛亮深知自刘备夷陵之战损兵折将之后,实力最弱,如果故步自封,不仅还于旧都,重振汉室无望,就连这三分之一的基业能不能保住都是问题。
诸葛亮晚年以进为退,通过连年征伐使魏不敢南顾,但是多年的穷兵黩武已经使蜀难以支撑,百姓已有怨言,就连刘禅都无法理解诸葛亮的苦心,这让诸葛亮居于进退两难之地,此时魏延的建议让诸葛亮心头一动,但是却马上否定了这条建议。原因有二:
一是魏延素来不得诸葛亮的信任,虽然能力突出,但脑后长有反骨再加上为人自负高傲,素不为诸葛亮所喜,对于魏延提出的建议,诸葛亮总是小心提防,半信半疑。
二是这是一步险棋,诸葛亮性格素来谨慎小心,如果子午谷一旦有埋伏,那么数万蜀兵将重蹈夷陵之战的覆辙,夷陵之战让蜀元气大伤,诸葛亮万万不敢再去冒险,所以思虑在三才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事实证明,诸葛亮拒绝魏延是正确的选择。
公元1636年,明末高迎祥率兵6万,准备进攻,选择了当年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建议,然而却落入了明的圈套,孙传庭以一万人的兵力以逸待劳,6万人全部失败,高迎祥被处决,也正是因为这,明末农民遭到重创,从此陷入低谷。
所以诸葛亮拒绝魏延也是有充分道理的,他当年肯定也想到了这一点。诸葛亮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却也为蜀争取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诸葛亮逝世后,三国之间很长时间没有战事,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这或许正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
从这一点上来说,《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失偏颇,虽然诸葛亮伐魏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也不能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充分考虑到当时各种情况。
《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政务成就评价极高。连刘备都赞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还要强十倍,所以诸葛亮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品格的高洁,其能力也应该得到后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