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切腹》: 滴血的武士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19: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0:18
曾经看过一本关于美国人文学家对日本的研究作品,叫《菊与刀》,书中对日本有着如下评价:日本人的生性极其好斗但又非常温顺;他们黩武却又酷爱美丽;自负桀骜却又文雅守礼;顽固不化却又狡黠善变;性情温顺却又不甘受人摆布;忠贞不武却又容易叛变;勇敢却又怯懦;保守却又渴望新潮。这些看似完全矛盾的形容词却非常贴切的概括了日本的性格特点,包括日本这个民族的优点与缺陷。也许这就是我们很难完全理解日本的原因。
扯得有点远,最近看完了小林正树的电影《切腹》,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看完却让人觉得内心沉重,仿佛在亲眼目击这场人神共愤的人间悲剧,以及后续亲眼见证了岳父为女婿讨回公道的复仇。在目睹着这个落魄的武士家庭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后,也能窥探出导演小林正树对二战后电影《切腹》的一系列*隐喻以及对日本武士道虚伪的讽刺。
下面简单讲述一下故事情节:一个失业落魄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女儿与外孙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身为武士的女婿千千岩求女在卖完身边所有物品后不得已到当权者家井伊家门前假装切腹以求敲诈当权者一笔钱为自己的孩子与老婆治病。不料井伊家早就对无所事事的浪人借切腹之名到自己家中敲诈勒索的行为深恶痛绝,并且由于千千岩求女前去切腹所配的武士刀为竹制(武士刀为一个武士的象征,所带的都不是武士刀,自然不配被称为武士),更加让井伊家确认这个武士是来借机敲诈的。因此不由分说百般刁难,硬是*得女婿用竹刀切腹,且担任介错人的那个武士泽泻彦九郎一直以千千岩求女未完成切腹的仪式为由,始终不将他的头砍下来让他终结痛苦。最终,千千岩求女无法忍受痛苦咬舌自尽而死。
女婿千千岩求女切腹而死之后,尸体被三位武士送回了津云半次郎的家中,并且对女婿的死进行羞辱,觉得千千岩求女不配称为真正的武士,因为他没有佩戴武士的佩刀去切腹,明显是为了敲诈井伊家,丢了武士阶层的脸面,并且最终也没有真正的切腹自尽而是忍受不了痛苦选择咬舌自尽,没有像武士道那样体面而勇敢的赴死。
此时津云半次郎才明白,女婿为了救家人的性命将自己的武士刀已经卖掉了,而自己却仍然因为武士精神的执念还戴着武士刀,却白白看着家人丧命。于是津云半次郎决定来到井伊家为女婿讨个说法并以前去切腹为由前去抨击当权者的冷酷与武士道的虚伪与道德绑架。
津云半次郎将由于主公被流放,自己无奈变成浪人的遭遇与后续困苦的生活,应朋友临终之托抚养养子千千岩求女长大并将女儿嫁给他的事件告诉井伊家家老,随着他从容而有力的讲述,御家老已经明白自己之前已经做错了事情并脸色大变。不仅如此,津云半次郎之前几日将三位井伊家羞辱女婿的家臣武士一一击败并割下他们的发髻,并要求选择这三个人做他切腹仪式的介错人。这三人均称病不在,因为割下一个武士的发髻是对这个武士莫大的羞辱,切腹自尽才是最符合武士道精神的做法,而这三人均选择躲在家中不出门。津云半次郎用这种方式不仅为自己的女婿洗刷了屈辱,而且在井伊家御家老面前羞辱了他们虚伪的武士道精神。
正如电影里面讲述的那句台词那样:“你们所谓的武士道,都只是为了门面,就像装饰品而已”。是的,就是这番羞辱也将整个故事的情节推向了*,津云半次郎也开始了他悲剧式的复仇之路。井伊家的御家老恼羞成怒,命人将其砍死,在津云半次郎与众武士厮杀许久后,自知已无力再厮杀下去的他最终留下最后一口气完成了最后的切腹,但是讽刺的是最终他的切腹仪式也没有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便被武士最厌恶的火*给打死。
电影中最后的情节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在最终津云半次郎死去后,井伊家的御家老命人将躲家中不肯切腹的三个武士全部命人将其切腹赐死,并且对外宣称被津云半次郎砍死的四位武士全部死于伤病而非战斗致死,且传出话浪人津云半次郎最终在家中后院完成切腹,并记录到《井伊家觉书》流传后世,一切*,仿佛这么羞辱的一天从来没有来过一般。
《切腹》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古代诸侯曾经金戈铁马时身着的盔甲,那是武士道盛行时代的遗物。井伊家一直把这幅旧盔甲供在祠堂里,那仿佛就是武士道在现世的化身,然而在片尾,仲代达矢饰演的武士抱着这幅盔甲怒不可遏地大开杀戒,武士道的化身之上沾满了鲜血,这种隐喻是不言自明的,曾经的武士道已经不再崇*净,反而沾满了不道义的杀戮和鲜血,而这无疑是武士道日薄西山的一个有力佐证。
同为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好像也出现过电影这种情况。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到后期发展到了鲁迅笔下的吃人的礼教,同理日本一开始宣扬忠君、宣扬勇敢无畏思想的武士刀精神最后也发扬成电影中这种吃人的存在,就像电影中的问题一样,到底是命重要还是武士刀的门面重要呢。小林正树也正是用这部电影对战后日本宣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向世人表明,传统真正的武士刀其实早就死了,现在的武士道精神都已经披上了一层军国主义的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