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7: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4:47
云阳寨
云阳寨始建于重建于隋唐,历代皆有整修,寨门用青石砌成,顶端有石垛。古代云阳寨是沟通豫晋两省的雄关险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孟门”,春秋战国时期始设。
唐明皇李隆基在游览神农山时,写下了《早登太行山言志》一诗,其中“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带给人以“白云”和“朝阳”之恋的无限遐想。
明末大书法家王铎在《怀州吊古》诗中赞道:“北面峰峦拱孟门,野王形胜沁河混。”
公元1702年康熙帝亲临赐名“云阳寨”。
清静宫
清静宫始建于公元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是中国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清代无梁建筑群。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正中为三皇阁、左为王母殿、右为玉皇阁,均为双层楼阁式建筑,其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轴线对称的佛寺道观建筑格局,把东方的窑洞和西方的楼阁结合在一起,且取材均为石材,堪称中原古建筑一绝。
神农文化广场
为纪念炎帝神农功绩而建,位于景区内200米处,端坐在广场*的是高9.9米,重29吨的纯铜神农氏塑像。整个广场分三层,寓意天、地、人三界,主坛有4个登坛步道,寓意一年有四季,祭坛周围有12块讲述炎帝生平事迹浮雕,寓意一年有12个月,祭坛底层的环坛路共24圈,寓意24节气,每圈由365块青石铺成,寓意一年有365天。祭坛周围的八只灵兽分别是青龙、神马、朱雀、猛虎、神鸟、白虎、神牛、玄武,相传为神农氏所创造,镇守各方,调阴阳、顺风水。
财祖庙
炎帝神农于神农山辨五谷、制耒耜,教民耕种,肇启中华农耕文明,为原始先民创造物质财富,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民族创造财富的第一人,被后人尊为“财神”。游客至此有“祭拜神农,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之说。
医祖庙
炎帝于神农山尝百草,宣药疗疾,救治子民,肇启了中华医学之源,被视为中医的开山鼻祖,今人建庙以示纪念。游客至此有“祭拜神农,百病全消,平安一生”之说。
云阳塔林
位于云阳寺东侧云阳河谷*台地上,系云阳寺僧人圆寂后埋葬灵骨的墓塔。原有塔七座,现存五座,均为密檐式和尚塔,其中元塔二座,明塔一座,今人复修塔两座。而元代的“普通之塔”是为众多僧人合葬而立,较为罕见。
风雨石
一块饱经风雨、历经沧桑的孤石,石头上布满了横竖条纹,就象是被风吹裂的皮肤一样, 据当地老人讲这是一块知风知雨、预报天气的奇石。因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谚语:“上山不上山,摸摸湿和干,它干就敢上,它湿往回转。”
云阳寺
云阳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叫寿圣寺,元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增建了圣果寺。 现存山门、四大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大雄宝殿四座建筑。寺院的东北方向现存方形密檐式砖塔3座,塔高4—6米,仿唐代风格,分别为元、明、清三代建造。云阳寺(佛教)和清静宫(道教)仅一墙之隔,是一处我国极为罕见的佛道共荣之所云阳寺依山傍水,借助山势逐层而上,四组建筑群依次排列在高差5米的四级平台上,在鼎盛时期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0多平方米。1982年,沁阳市*公布云阳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统元年(1260)《重修寺记》云:“其山曰云阳,寺曰寿圣,居山之中。四顾之群峰,甘泉上涌,西南堉圃,下承东北。右邻紫金之巅,阳瞻白玉之沁,真兰若宝方也。”清代更名为云阳寺。
猕猴苑
猕猴苑是国家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神农山太行猕猴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玩赏和研究野生太行猕猴的最佳基地。韩愈《题西白涧》诗中曾对云阳山猕猴描绘道:“群猿见之走绝壁,绿峰虚睇弗劳力。呜禽面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
始祖峰
位于医祖庙后,它既像一块巨石,又是一座山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因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并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故而得名始祖峰。
王母洞
由五座天然溶洞改造而成,唐代开凿,明代增修。洞内上镶额石,有“皇明宗室”、“郑藩图书”印章字样。近代复修以琉璃瓦覆顶。王母洞下有“东海泉眼”,泉水甘甜可口,终年不枯。
静应湖
静应湖(原名仙神湖),坐落在仙神河(谷)口,湖水资源来自仙神河流80华里的数千条大小壑沟。湖水碧蓝,波光粼粼,往北远望,隐约可见一条蓝色的弧线,由北而南顺山势曲弯延伸,被人们称百里峡谷的“神龙”仙神河。
静应庙
建造于唐代,宋、元、明、清续修,为道教圣地,进深数百米,通阔近百米,前有五重门,其后有钟鼓楼,戏楼,东西九间阁,再后为明七暗九间的紫虚元君宝殿。北宋徽宗赐额“静应庙”。
太平寺摩崖石刻
北魏时在此兴建寺院,开凿造像,称“千佛岩”,隋唐时开窟造像达到鼎盛,五代及金、明、清等时期又摹刻金刚经、续造窟龛。现存三窟六龛,其中千佛洞尊尊佛像旁均刻有佛名。五代后晋的石刻莲花经、宋金的游人题记、明清的寺院遗址和二十多个碑刻,更可以欣赏到千佛洞这个珍贵的历史遗存。千佛洞洞口朝南,东西宽2.8米、南北深2.3米,高2米,弧形顶,洞壁上雕刻着1012尊佛身,姿态各异并个个都有佛名。千佛洞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下的珍贵的遗迹,被誉为豫北“小龙门”。
沐涧寺
位于二仙庙北1公里处的仙神河西岸,沐涧寺坐北面南。唐贞观年间,皇爷鄂侯名僧肃然创建。本名果禅院。东西宽30米,进深百余米,面积4600多平方米,寺中保存有肃上人的禅房。前中后殿等建筑16座,后周及宋、金石经幢3座。沐涧寺门前有东西长40多米,南北宽20多米的平台,平台上林木茂盛,东侧立有36字狂草倒书碑。右侧立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沐涧寺金桩前殿倒书碑记”及布施四通。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有光绪十一年创修前后殿碑记一通。前殿左右有砖石洞扩哦式结构建筑,右曰“桃花洞”。右柱上刻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建置题款。进入二级平台,正中有石造圣水亭,亭左立有明正统八年的“重修沐涧寺并造像记”石碑一通,右有明天顺六年的“重修圣水亭记”碑。中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石造纵劵顶,金柱为石造八角形柱,左右各有配殿。*平台上有后佛殿等六座建筑,大殿左侧有一倒书碑,高约3米余,草书,明代著名书法家王铎所书,为石刻中的珍品。沐涧寺地处名山,环境幽美,泉出圣水,川流寺中,两侧竹树花卉荫合,其后高山雄峙。在其西南1.5公里处有西石瓮。西石瓮位于山涧之尽头,圆形,上小下打,游人至此,如在瓮中,故名。四周壁上,唐代以来有题记。在涧与仙神河交汇处,有鸣玉亭,道光五年记载:“唐鸣玉亭,三大篆字,无年月,高四尺三寸,广一尺三寸,在河内沐涧山”。沐涧寺是自唐以来的佛道胜地,石刻题记犹多,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一处独具秀、幽风格的景点。1982年,沁阳市*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谷寺
位于窄涧谷尽头。窄涧谷整个山体为石灰岩。往上看几乎是垂直的绝地,高达300米左右。俯视谷地为百米深,谷尽头有宽约50米的平坦地面。字隋清,乃至*,窄涧谷一直是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从隋代在此创建太平摩崖寺以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寺院也几经兴废,先后易名开化寺、真谷寺等。在这有限的空间内,留下了众多的佛教以及,隋唐时期的摩崖和石窟像,五代后晋的石刻莲花金、宋金的游人题记、明清的寺院遗址及二十余通碑刻,《河内县志》记载此地,“城西十里,亦名元谷,今名真谷寺。”窄涧谷只要的佛教遗物是沿着山壁的摩崖造像和石窟造像,计有想龛6个,未成龛2个,千佛洞1 个,石窟2个,造像题记8处,摩崖刻经1处。主要是隋唐时代的作品。亦有几处宋、金、元时期的游人题记,其中价值最高的遗物当属千佛洞和线刻佛塔。道教遗物较少。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二仙奶奶)修道之处,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续修。据记载唐李渊、李世民下诏敕建,宋徽宗赐名“静应庙”。静应庙牌坊刻工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尤其是倒龙抱柱石,更是古建筑石雕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的珍品。
西石瓮
西石翁位于静应庙西,阳洛山沐涧流域尽头,山体数百米高,分别从北、西、南倾斜直压而下,中心收腹,形成上阂、下砌、形如翁腹的大石翁,是仙神谷最大的天瀑奇景(季节性)。
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廊长5公里,峡谷两岸林木葱茏,野花飘香;奇峰异石、千姿百态、象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至今仍流传着“人游山峡里,宛如画图中”等佳句。 临川寺
临川寺又名龙泉寺,俗称老龙沟。寺院座落在千尺崖下,因面临平川而得名。该寺始建于汉晋年间,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宋、元、明、清多次增修,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大佛殿、三棚阁、龙官庙、朝阳洞、玄天玉女洞等七处建筑。
神农大峡谷
神农大峡谷巨峰凛冽、深壑千尺,俯视谷底,万仞雄浑,审视全景,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人间天上
人间天上恰似太虚幻镜,碧风秀美,雄风超然,态式壮烈,险象环生。太虚凌峰的磅礴气势使人感到心驰神往,有诗人留言:此处只能天上有,人间梦里几度寻。
百草坡
百草坡位于一天门西侧,这里生长有百余种名贵药材,如山参、桔梗、山药、地黄、菊花、灵芝等,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故而得名“百草坡”。 封门村
原名为风门村,位于神农山景区黄花岭休闲度假区内。村庄四面环山,依山而建,一条小河在村前经过,上百间明清年代建筑风格的房屋坐落于深山老林之中。村中房屋巧妙的依靠地形与人工打造地基而营建,密集处可达到两平方米一人。房屋的构造绝大多数为木石结构,东西走向三层楼,楼顶全部为灰色小瓦,楼桥式建筑将房屋之间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房房相通的构造格局。整个村落的村民已全部迁移,有房子约29栋,房屋约200余间。一些户外俱乐部、探险爱好者多次走进封门村,探秘封门村,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诸如指南针失灵,会旋转的太师椅,进入者会产生幻听、幻觉等灵异事件,让封门村也有了“中国第一*”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