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6 06: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06:31
1.地质背景
1981年发现的阿布拉(Abra)铅银铜金矿床位于佩思北北东870km,地处西澳中元古代班格马尔(Bangemall)盆地中部的吉拉瓦拉(Jillawarra)次级盆地的东缘。该矿床为一多金属盲矿,是西澳大利亚环境下一个重要的新矿化类型。矿床是依据对吉拉瓦拉矿化带东缘一致的磁异常和重力异常的圈定及精细的模拟解释而得以发现的。矿床储量估计共有约2亿t矿石,平均品位1.8%Pb、6×10-6Ag、0.18% Cu和6% Ba,2亿t矿石含有360万t Pb、1200t Ag、36万t Cu和1200万t Ba。其中1.5亿t矿石含有Au,Au的品位为0.13×10-6,合计含Au 19.5t。该矿床按澳大利亚标准,只能列为“次经济矿床”。
图12-13 阿布拉探区磁异常等值线图
(引自P.M.McInerney等,1994)
图中示出了椭球体模型的地表投影及发现孔(AB3)的位置
阿布拉矿床位于吉拉瓦拉矿化带的东缘。该矿化带是一条受构造控制的、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成的狭长地带。矿化带是在班格马尔盆地早期张性作用期间发育形成的一个地堑。库巴拉和伍德兰穹隆分别构成了矿化带东、西两端的基底凸起。底部沉积单元为卡普韦尔组,由碳酸盐岩、泥质岩和石英质碎屑岩组成,出露于矿化带东西向背斜的核部。在矿化带东侧,卡普韦尔组岩层倾伏于西克里克组的粗碎屑岩之下。
吉拉瓦拉矿化带有数个贱金属矿化点,主要与卡普韦尔组的碳酸盐单元有关。矿化受构造控制,与盆地演化的裂谷作用有关。阿布拉矿化位于卡普韦尔组的顶部,西克里克组之下200~500m。含矿岩层被230~450m厚以碎屑岩为主的岩层所覆盖。
阿布拉矿化带位于一个强烈蚀变的系统之内,该蚀变系统是由上部的层控带和下部的漏斗形地带组成(图12-13)。层控带包括三部分:①最上面的红色地带,由厚度不均的带状红色赤铁矿-重晶石-硅石-碳酸盐-磁铁矿-方铅矿-黄铁矿组成;②下伏的黑色地带,由带状磁铁矿-灰色赤铁矿-碳酸盐-硅石重晶石-绿泥石-方铅矿-黄铁矿组成;③下部的脉状地带,普遍出现了绿泥石化,但仍可识别的粉砂岩被由硅石-重晶石-碳酸盐-方铅矿-黄铁矿-赤铁矿-黄铜矿组成的脉状带切割、交代和角砾化。
图12-14 阿布拉矿床8500E测线的地面重磁数据
(引自P.M.McInerney等,1994)
2.勘查与发现
1974年澳大利亚阿莫科矿产公司沿50km长的吉拉瓦拉矿化带发现了若干个贱金属矿化点。据此认为,该矿化带具有进一步发现贱金属矿的远景,于是开展了航磁测量,以辅助地质填图和识别可能的贱金属矿化目标。
航磁测量采用了400m 的线距。结果在弱磁性地质环境中圈出了一个明显的、幅值高达400nT的牛眼状磁异常,据此选定了阿布拉探区。
随后,开展了地表地质填图和浅层地球化学采样工作,但均未能对磁异常源的性质做出解释。另外还补做了地面磁测,线距160m,点距20m。由于地表红土引起较大的噪声,地面磁测数据的质量较差。尽管如此,仍然证实了航磁异常的存在。基于对磁测数据的初步解释,1977年打了一个200m深的冲击钻孔,试图解释异常的起因,但钻孔未能见到磁性源,结果,该探区被放弃,公司转向矿带内其他的目标。
1980年盖奥佩科公司与阿莫科公司设立了一个联合项目,由盖奥佩科公司接手该探区的勘查工作。1981年,盖奥佩科公司又开展了更详细的地面磁测,加大了探头的离地高度,具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尽管磁测数据仍存在噪声,但适合于作滤波和定量解释。与此同时,还做了重力测量,希望磁性源也有重力显示。重力测量的线距100m,点距50m。重力测量结果反映出一个显著的区域性梯度(图12-14)。利用区域重力数据(点距11km),将该区域场除去便得到一个明显的剩余重力高(图12-14)。该重力高幅值不足10μm/s2,位于磁异常南端的中心,估计正好位于推断的磁性源的上方。
图12-15 阿布拉矿床上方滤波地面磁测数据和剩余布格异常等值线图
(引自P.M.McInerney等,1994)
图中示出了椭球体模型的位置
接下来,盖奥佩科公司对重、磁数据进行了定量解释。他们先做了二维模型,发现异常源的深度偏大,后来选择了三维椭球体进行模拟。磁性源被模拟为长、宽、高分别为1000m、600m和300m的倾斜椭球体,顶端深度270m,位于磁力高的南端。
图12-15示出了模拟的椭球体的平面投影以及重、磁异常等值线图。图12-16为模型的南北向投影以及由该模型计算的重、磁异常与实测异常的对比。另外,根据地质上的分析和判断,磁性源模型与当地的地质特征是一致的。据此认为,该模型与层控矿化有关,代表了一定规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质目标。
图12-16 阿布拉矿床8500E剖面重磁异常的椭球体模拟,图中示出了发现孔的矿化范围
(引自P.M.McInerney等,1994)
图12-17 阿布拉8500E断面的矿化系统分带
(引自P.M.Mclnerney等,1994)
1981年10月,为验证模拟的目标,设计了一个测试钻孔DDH AB3(图12-17)。在260m深处往下,打到了255m厚的铁-钡-铅-银-铜-金矿化。矿化段由上部的层控带和下部的脉状带组成,含大量的磁铁矿、赤铁矿和重晶石。
1982年至1983年,又打了7个金刚石钻孔,打到了模型的上部和下部,证明了有一个矿化体存在,其分布范围大致与模拟的椭球体一致。根据物探模型以及钻孔的控制,估算了该矿体的地质储量。1989年和1991年又打了5个钻孔,虽然见到了一些高品位的铅矿化段,但总的资源量无明显扩大。图12-17示出了平均化的铅含量,反映了8500E断面矿化体的地质解释结果。
3.小结
阿布拉矿床位于受构造控制、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成的吉拉瓦拉矿化带的东缘,矿床中有用组分含量虽不高,但储量却相当大,是一个“次经济矿床”。该矿床是依据一致的磁异常和重力异常的圈定,以及精细的模拟解释得以发现的。由于对重磁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定量解释以及准确的三维椭球体模拟,从而使设计的测试钻孔一下子就打到了255m厚的多金属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