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16: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0:19
他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曾担任过*领导秘书,县委*等职。现任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谁与历史同行》和《借问英雄何处》在*和台湾出版以后,海峡两岸刮起了一股“历史文化”的散文风,尤其是在获得中国散文的最高奖——冰心散文奖以后,集**、作家和大学教授于一身的冯伟林成为“新儒生散文家”的代表人物。因此,当冯伟林出席《印象湘江》诗歌朗诵会并答应为《金鹰报》著文歌颂母亲河湘江时,不免让人平添期待。
源头活水是湘江
虽然早就从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上“认识”了冯伟林,但他踏上挪亚游轮的时候,《金鹰报》记者还是不敢贸然上前相认——他不断地和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打招呼,平和得没有一丝一毫的“官气”。得到确认以后,记者问他;“你是湘乡人吧?”冯伟林一板一眼地告诉记者,“我是湘潭人,正儿八经的湘潭人!”
冯伟林说,他生长在湘潭市昭山脚下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在湘江边劳作、嬉戏,任江风吹拂,凭江水拍击,聆江涛阵阵,醉江韵萦绕,赴荷池采莲,登昭山拾叶,望南岳美景,观麓山红叶。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后来到长沙读大学,都是一路沿着湘江走着、寻着。他曾经在伟人*等人求学的湘乡东山学校驻足,在巍巍韶峰吟唱,在清清乌石潭彭德怀故居洗濯,在秀雅的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漫步,在昭山古碑前徜徉,沿着王船山、曾国藩、魏源、蔡锷、*等乡贤的足迹,进入岳麓书院。
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之下,他很早就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下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提炼和宣传民族精神的心志。
“湘江在我的心里就是一条圣河,它滋润着湖湘一段段文明,千载而下锤炼成一个巨大的文明符号,我在辽阔的湘江水中渐渐长大,我那些散文不过是湘江河水溅起的些许浪花。”
勤恕廉明做好官
在冯伟林办公室悬挂着一幅字:“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公则不敢慢,廉则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冯伟林说,这是他为官一贯信奉的座右铭。
在一次演讲中,冯伟林曾经讲到一个例子:当年朱熹从福建武夷山出发,到岳麓山与张栻进行朱张会讲,走了整整三个月。后来,朱熹从福建到长沙出任潭州刺史,在路上走了整整半年。而现在,从福建来长沙,只要一天就够了。可以说,现在身为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冯伟林参与掌管着湖南的 “速度”,他以湖湘文化赋予他的人格魅力“经世致用”于湖南的 “速度”,同时又希冀这种“速度”推动湖湘文化高速向前发展。在《印象湘江》诗歌朗诵会上,这位年轻的文化*慷慨激昂:“铺路架桥,修建高速公路是我目前的职业,八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将竭力为人民修建一条条通往现代化的致富桥!”
从民办教师、民警、*组织部科长、*领导秘书、*副*,到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冯伟林凭着勤奋、忠诚、智慧和才干在红色的地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冯伟林告诉记者,他首先是个国家干部,其次才是个写文章的人。事业决定了他要成为一名领导干部,所以必须不断地为事业奋斗、为工作奋斗。曾国藩曾说过: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物,可为名将,可为好官。按照这个标准,冯伟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官了。
胸有静气大文章
从大学法律系学士到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学博士,繁冗的公务之余,冯伟林见缝插针,刻苦研读,博闻强记。胸中没有一股静气,冯伟林不可能完成那么多有价值的文化追寻,也写不出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大散文。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沉坐书房,一支笔,一叠纸,纳人间正气,吐百川情怀。”冯伟林说,只要不是纯粹的工作场合,任何应酬他都是能推则推,实在不能推的就让夫人作陪。“不过,参加‘印象湘江’的活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正是利用这些挤出来的时间,他遍读古典,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经济、军事、历史、法律、文化,尤其是对湖湘文化起源、发展、承递和社会演变都有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谈到湖湘文化,冯伟林认为,主流还是由屈原、范仲淹和柳宗元等外乡人流放到湖南所形成的贬谪文化沉淀而成的忧患意识,其核心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文化;而长期处于主流湖湘文化压抑下的潜流湖湘文化,即由楚文化所张扬的对生活快乐的追求和对世俗情欲的享受等汇聚,在市场经济条件的今天,正日益焕发迷人的光彩。书生报国鸿鹄志,为官为文两相宜。我们期待湖湘涌现更多像谭仲池、冯伟林这样的文人*,共谱湖湘大文章,一起为湖湘文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