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06: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04:35
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
“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严阵以待”这个词,直白来讲就是已经摆好了阵型,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剩下的就是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而且不论是在《孙子兵法》、《兵经百篇》等诸多古代著名的兵法典籍中,还是在现如今的一些古装战争场景当中,都存在着大量五花八门的阵法。
就好比《孙膑兵法》中存在的“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等等。
相信大家都不难发现,阵法对于战争的胜负往往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古代将领在战争爆发期间,往往也会将排兵布阵视为重中之重。
那么问题来了,“阵法”真的有效吗?
毫无疑问,肯定是有效的,如果阵法无效,那古人为何还要研究出那么多五花八门的阵法呢?诸如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一字长蛇阵、九宫八卦阵等等。
这些阵法在古代也都是实打实的存在的。
那么如果再问阵法该如何灵活应用呢?就好比战场是一片平原,两边都是横纵成列的“冷兵器步兵方阵”,且都只有一万人,该使用哪种阵法对敌呢?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不就跟玩一样吗,在短兵相接之前迅速变阵,分成三部分,中路主攻,两翼包抄,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完美”的将敌军包围,还能以气势压倒对方,不就赢了吗?
然而事实上,这种布阵方式虽然在气势上看似能赢,但属实跟“举白旗”没什么区别。
因为就实际情况而言,排兵布阵所起到的最大效果,并不仅仅只是气势的提升,那种看似气势恢宏、复杂多变的情景其实只是现代影视作品演出来的而已,切莫当真。
真正的排兵布阵讲究的可绝不仅仅只是“气势”。
阵法的原理
这还要从阵法的原理开始说起,在比封建时期更早的氏族部落时期,那个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事件而爆发部落冲突。
但那个时期的战争其实就跟“群殴”没什么区别,往往一拥而上,打就完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排兵布阵”,更别提有阵法部署了。
可是随着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到来,青铜剑的出现导致这种跟“群殴”一样的战争出现了更大的伤亡,往往一场战争下来,虽然看着是赢了,但往往也都会损失惨重。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伤亡、保存实力,同时能让敌人承受更大的损失,“阵法”也就出现了。
咱们暂且先不管阵法出现的具体时间,目前中国阵法发源时间有据可查的是源于公元前12世纪,也就是“商朝”时期,不过这不是重点。
咱们关注的应该是“阵法”出现的目的,那么也就是尽可能的“减小伤亡”以及让敌人承担更多损失这一点。
而封建时期的战争采用的都是“冷兵器”,虽说也有“弓箭”等“远程武器”,可以远程制敌,但终究还是以长矛、刀剑为主的“短兵相接”作为主要的战争手段。
那么想要减少伤亡,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用最少的兵力来达到与敌军更大的“接触面积”,可问题是古代战争两方都是“人”,一个打十个的牛人或许会有,但那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那么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加人”了,一个打一个不保险,那么我“十个打一个”呢?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阵法的原理其实便是如此,即是在“同等兵力”的理论条件下,形成“十个打一个”或者“提升己方实际战斗力”的战争格局。从而实现减少己方伤亡,同时让敌人承担更多损失的战争目的。
显而易见,阵法的精髓其实就在于对战场局势的灵活掌控,将领能够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随时调整,通过对阵法的灵活应用来使得己方始终都保持着最高的战斗力。
古代战争之所以重视“阵法”,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否则光有气势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气势确实能激发人体潜能,提升战斗力,这个我们不用怀疑。
但气势对实际战斗力的提升幅度终究有限。只能说是一种因为“精神”或者“信仰”而爆发的“潜能”,并不是说气势上去了,士兵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或者战斗力爆表的“超级赛亚人”。
终究还是要回到人与人的直接对抗当中。“实际战斗力”才是最重要的,更别提一旦顺利打破敌军阵型,士兵的气势自然也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