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02: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08:56
多宝山矿区的蚀变和矿化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多期次热流体叠加、改造的结果,因此,可以按时间顺序,说明它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概括说来,构造活动有时引起了岩浆活动,几次岩浆活动加上多次构造活动,导致多次热流体的活动,于是形成了围岩的蚀变和矿化。
过程概述如下:
(1)受多宝山矿田西侧南北向大断层的拖动,原有的北西向构造被改造成为一条北西向弧形构造带。北西向压扭性弧形构造带构成了多宝山矿田的基本构造格局。约在同时或稍后,地层受到一次广泛的青磐岩化。从青磐岩化化带内铜迁出50%以上。
(2)在张性构造条件下导致花岗闪长岩岩浆的被动侵位。被动侵位的岩浆对围岩有强烈的抽吸作用。其中一部分铜与水和矿化剂一起进入负压岩浆房。
(3)被动侵位的花岗闪长岩发生碎裂,在花岗闪长岩体及其邻近围岩内发生了第二次青磐岩化,围岩经此次青磐岩化后,含铜量再一次降低。其中一部分随水和矿化剂一起进入负压岩浆房。
(4)张性构造和下部岩浆房进一步发展导致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的被动侵位。与斑岩岩浆侵位的同时,在侵位通道周围发生黑云母化,并伴随着较强的铜矿化。黑云母化带平均含铜量为1000×10-6~2000×10-6。
(5)当岩浆房发展到晚期,岩浆房H2O逐渐增多,压力增大,引起爆破,使花岗闪长斑岩发生碎裂。以碎裂花岗闪长斑岩为通道由下面上来的岩浆后期流体发生钾长石化和石英化。热流体从钾、硅化带内迁走部分铜,使石英钾长石化带的平均含铜量只有300×10-6左右。
(6)在碎裂的斑岩处发生强石英化形成石英核,并伴随有钼矿化,平均含钼大于200×10-6。
(7)稍后在黑云母化带的外围再次发生青磐岩化,遭受青磐岩化叠加改造的黑云母化带,铜再次迁出。
(8)北西向弧形构造带的强烈活动生成了雁行状右列的片理化带。
(9)在片理化带上,发生主期绢云母化。在绢云母化叠加改造的黑云母化带内,铜得到明显富集。一般含铜2000×10-6~8000×10-6。
(10)北西向、北西西向和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在空间上发生交会。
(11)几组构造在时间上发生多次交替活动。
(12)几组构造交替活动,引起多次热液活动,在绢云母化带上,铜迁移富集后形成铜矿带,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铜矿体(含铜大于4000×10-6)。
(13)在铜矿带内,由于含铜矿液沿绢云母化带由下向上部流动,并向周围扩散,铜、铁、硫、锌等以其活动性不同,在矿带中心部分形成了以斑铜矿为主,两侧以黄铜矿为主,边缘以黄铁矿为主的矿化分带。
(14)沿南北向构造发生碳酸盐化。碳酸盐化叠加在矿体上时,使铜矿化局部富集,含铜量一般大于等于5000×10-6。
(15)成矿后更长花岗岩发生主动侵位,围绕更长花岗岩形成黑云母角岩带,并破坏和贫化了它附近的部分矿体。
(16)古生代末期,在铜山矿床内发生了东西向断裂,错断了铜山Ⅰ,Ⅱ,Ⅲ号矿体。
(17)中生代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造成了矿区内几处细晶闪长岩的侵入、铜矿体的局部富集和在铜山矿床东部叠加有铜、锌、金等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