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0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7 05:33
刘邦与刘秀都是开朝立国,缔造盛世的著名君主。两人都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甚至有人认为刘秀在道德方面更胜刘邦一筹,是帝王中的完美典范。但从史*载的两件小事,对比两人的不同处理方式就能发现,刘邦的*智慧、大局观其实完胜刘秀。下面且听小二具体为您分析:
楚汉相争时,项羽在彭城西大破刘邦军队,刘邦本人也被项羽部将丁固追得拼命奔逃。眼看跑不掉了,刘邦只好对丁固喊话:“咱哥俩都是好汉,何苦彼此为难呢?”。刘邦这话说得挺软,几乎是求饶了。丁固不知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想留条后路不赶尽杀绝,总之放了刘邦一马,领兵而还。等到项羽败亡,丁固去求见刘邦,满以为凭着放过刘邦的大恩,可以捞个*厚禄。没想到刘邦脸一变,命人把丁固拉到军中示众,说到:“丁固身为项王的臣子不忠,是使得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随后就把丁固杀掉了,并且说:“要让后世做臣子的人不得效仿丁固”。
汉高祖刘邦
应该说丁固在关键时刻背叛了项羽,确实是不忠。但他对于刘邦是有救命之恩的,刘邦为何恩将仇报呢?小二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刘邦作为一位优秀*家的眼光和大局观,刘邦这么做至少有两点理由:
第一、丁固救刘邦,那是私恩,报个人恩惠是小义。但丁固为臣不忠,如果因此而受封赏,就是鼓励臣子背叛君主,违背了君臣大义,会不容于公道人心。刘邦初定天下,人心不稳,此时首要之务不在于报私恩,而在于树公序良俗,定君臣大义,丁固正好做了晓示君臣大义的活教材。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丁固
第二、项羽作为推翻暴秦的头号功臣,曾为天下共主,其影响力十分深远,在当时的天下人中尚有大批的同情者和粉丝。虽然项羽败亡了,但如何安抚项羽旧部,争取天下人心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丁固背叛项羽,使得项羽失去天下,在同情项羽的人心目中,自然是十恶不赦的无耻之徒。如果丁固得到封赏,不仅会让项氏旧部失望,也会令天下同情项羽的人不满。作为*家,考虑的始终是全局利益,失一丁固而得天下人心,这买卖再划算不过。
西楚霸王项羽
反观刘秀在处理叛降人员上的做法就差强人意了。公元26年,对刘秀心怀不满的彭宠自立为燕王,对抗东汉朝廷。刘秀派遣大军征讨,并昭告天下,凡是能杀彭宠者封侯。公元29年,刘秀的部队就将彭宠围困在渔阳城内。这时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彭宠手下的一个叫子密的奴仆造反,带领几个人把彭宠夫妇的头砍了。彭宠的部队群龙无首,很快就被平定了。但这时刘秀也陷入了两难局面。
汉光武帝刘秀
奴仆造反,杀害主人。这在封建社会是最令人不耻的大逆之罪。但刘秀此前已经下令凡是杀死彭宠者就封侯。如果封赏子密,违背社会公理,难以服众。如果不赏,等于皇帝言而无信,也无法收场。最后刘秀想了一个奇葩办法,封子密为“不义侯”,那意思既践行诺言封你爵位,又把你的罪名昭告天下,让你无脸见人。这个办法看似巧妙,实则荒谬。如果认为奴仆杀主行为不正当,就不应封赏,如果封赏他,就不应冠以侮辱性的名称。否则,天下人听到的是朝廷的名爵竟然可以因“不义”而得到,被侮辱的其实不是子密,而是东汉朝廷。
子密杀主
刘秀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其*生涯中不多的败笔之一。“不义”竟可封侯,成为了史书中的一个笑柄。其实当时的形势,彭宠的势力已经灭亡,天下大局也已经基本定了。刘秀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小信小义,而是应该根据忠义的大原则,斩杀子密。一方面,可以把子密杀主的罪行昭告天下,说明不履行诺言的原因,告诉天下人忠义才是正道;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安抚彭宠的旧部,表明朝廷军队是坦坦荡荡的仁义之师,而非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这样的处理绝对比封一个叛徒为侯更加符合大局利益。
帝王之术
从上面两件小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刘邦与刘秀的高下。帝王的行为与普通人不同,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到天下大局,考虑对到后世的影响。对于一般人而言,言必信、恩必报是优点,但对于帝王而言则未必如此。刘邦恩将仇报,稳定了天下人心,刘秀践行诺言,反而遗讥于后世。行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邦与刘秀的不同选择,就是拘于小节和不拘小节的差别。各位看官,如果是你的话,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