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0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15
1910年6月11日,江文也生于台湾州淡水郡三芝庄(即台北县三芝乡),本名为江文彬,祖籍为福建永定客家人,父亲江温均、母亲郑氏。
1914年举家迁居厦门,1918年江文也进入厦门旭瀛书院求学。
1922年母亲病故,1923年13岁时即到日本东京就读小学,不久,进入长野县“上田中学”就读,在中学时就展现出对音乐浓厚的兴趣。
1928年“上田中学”毕业后,江文也遵照父亲遗嘱进入武藏野高工业学校(今东京都市大学)电机科就读,由于喜爱音乐,课余时间前往东京音乐学校进修,选修声乐与音乐基础理论等课程,作曲老师是桥本国彦。
1932年毕业后在“东京时事新报社”主办的“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中,获声乐组入选。这个比赛是决定了江文也走向音乐家的一个重要事件。
1933年再度获奖,并获藤原义江歌剧团团长赏识,聘为该团艺员,担任男中音。1933年开始专攻作曲,师从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并参加了日本新兴作曲家联盟。
1933年,江文也在《通过预赛的感想》中提到,他在上一次的音乐比赛之后,除了开始热中于研读法文,也与田中规矩士及桥本国彦学习钢琴及作曲。而他对学习作曲的态度是“自学”,是告自己多听、多看、多想为主的“方法”。他说:“尽可能地找大量作品来听,反覆无数次地听,然后在五线谱上,将自己耳朵里逐渐感受到的音符实际写出,并将之弹出声音来听听看。”“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实际上作曲方面的功力大部分可以说是自修的,同时得益于日本出版的大量唱片和乐谱,我把许多名曲几乎背下来才学和声基础。这样很快的学到了欧洲音乐的作曲技法……”
1934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作品管弦乐曲《台湾舞曲》。该曲在1936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国际音乐比赛中获银奖。此后他又连续 4 次在日本全国音乐比赛中获作曲奖。美籍*作曲家齐尔品(A.N.切列普宁)搜集出版了江文也创作的钢琴曲《小素描》、《 三舞曲 》、《十六首小品》和声乐曲《台湾山地同胞歌》等 。1934年6月7日至8日,参加藤原义江歌剧团第一次公演,演出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由于江文也在音乐方面的出色表现,获得当时上田*千金龙泽信子的芳心,而结为连理。
1934年8月11日至19日,江文也参加留学日本的台湾习乐学生组成的“乡土访问音乐团”赴台公演,并特别为阔别已久的故乡创作《台湾舞曲》,同时在巡回公演之余搜集各地原住民歌谣。1934年,江文也参加了第三届音乐大赛的作曲组,并且在这次的比赛中荣获第二名。得奖的作品是《来自南方岛屿的交响素描》的第二乐章《白鹭的幻想》。
1935年以后,江文也在日本得奖连连,作品接二连三地问世,也逐渐地在日本乐坛奠定了“作曲家江文也”的地位。管弦乐《盆颂主题交响曲》获日本全国第三届音乐比赛作曲祖第三名。
1936年管弦乐曲《台湾舞曲》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地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并荣获大指挥家温格纳尔银牌奖,这是江文也在世界的成名作品。
1937年管弦乐曲《赋格序曲》日本全国第六届音乐比赛作曲祖第二名;
1938年《钢琴断章小品集》在威尼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音乐节,荣获作曲奖。此时,江文也的一些作品也分别在欧美各地演出。他成了国际性的作曲家。
1938年秋天,在前辈音乐教育家柯政和的邀请下,江文也转往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任作曲和声乐教授 ,同时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典音乐 ,创作了大型管弦乐曲《孔庙大晟乐章》。北平沦陷期间,他曾写作过一些适应日本侵略者宣传需要的歌曲。
1939年初江文也在认识一位北平第二女师音乐系学生吴蕊真,两人极为投缘,江文也甚至为其改名为“吴韵真”,之后,两人不顾家人反对而结为连理。
1940年,舞剧《香妃传》在东京高田舞蹈团演出;而管弦乐曲《孔庙大成乐章》,由江文也亲自指挥日本新交响乐团,分别在3月及8月在东京放送局向中国、南洋、美国等地广播。
返回中国后的江文也除了写作音乐与教学以外,还醉心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与音乐理论,并以他诗人的情怀写了许多他在北京的种种感受,他的文字著作多达10部之多。在1941年以日文出版的《上代支那音乐考--孔子的音乐论》中,江文也第一句就说:“‘乐’永恒的与国家并存。”又接着说:“当今,已十分习惯西洋式音乐史的人们,如果阅读此文,首先会觉得奇怪,然后会起疑,……此即中国音乐文化史与其他国家有其特异的不同处。以西洋式的想法或许无法相信,或者也是难以理解的特征之一。”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江文也因为抗战时期曾为亲日组织“新民会”做事而遭逮捕入狱;出狱后,短暂在北平郊区一所*中学任教,此时,江文也创作了大量的中国调式天主教圣歌。1938年至1945年是江文也创作产量最多的时期,他先后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风格、旋律优美的作品,如《春晓》、《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渔翁乐》…等。
1949年他拒绝赴台湾,同艺专师生一起迎接了北平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并将现代音乐创作手法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创作原则贯穿于钢琴、交响曲、声乐、室内乐等各个音乐体裁领域。作品还有管弦乐组曲《故都素描》,交响诗《汨罗沉流》、《俚谣与村舞》,钢琴曲《北京万华集》、《乡土节令诗》、《渔夫舷歌》,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等。写有《中国古代正乐考--孔子音乐论》等音乐学著作。
1950年江文也转往天津*大学音乐系担任作曲教授,课余仍勤奋创作。然而不幸的事却一再发生。
1957年江文也在“反右运动”因台湾人身份被画右派,教学、演奏、出版的权利尽被剥夺;
1966年“文化大*”时挨批挨斗,被打入“牛棚”;并在1969年被送往河北清风店第38军部队接受*。
1976年四人帮垮台,江文也在1978年终于获得平反,恢复原教职,但此时他因为多年*生活,历经两次吐血、数次中风而瘫痪在床。在晚年生活渐趋安稳之时,江文也仍勉强创作交响乐曲《阿里山的歌声》。
1983年《在台湾高山地带》(钢琴三重奏)出版10月24日因脑血栓症逝世于北京,《阿里山的歌声》也成为未完成的最后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