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书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7 18: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6:08
以下文字只是看书过程中,按照顺序摘录的一些文字片段:
写在前面:
本书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只是围绕几位主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其思辨哲学进行考察,以期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
哲学是什么:
哲学使人愉悦,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幻景也蕴含*,每个学习者都能体会得到,直到粗粝的生存需求将我们从思想的高峰拽下,抛入生活的撕扯琐碎中。
具体说来,哲学包含以下五门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探究的是思考与研究的理想方法;美学研究理想的形式,即美,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研究理想的行为方式,是关于生活的智慧;*学研究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后,形而上学研究万物的“终极实在”,其中又包括:研究“物质”的真实终极本质的本体论,研究“心灵”的哲学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中“心灵”与“物质”相互关系的认识论。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导师,善于提问,被雅典民主判处死刑。
柏拉图:
1)ZZX问题:
任何*的ZF都会因滥用原则而消亡。贵族政体因为极其狭窄的权力圈将自己摧毁;寡头们因为毫无节制地争夺眼前利益将自己击垮。无论何种情况,*总是最后的手段。
民主ZD也没能幸免,它因过度使用民主原则而走上了自毁之路。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全体人民拥有平等执政和平等决策权利。乍一看这是个不错的安排,但实际上,由于人民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不知道如何选择最优秀的执政者、最明智的发展道路,于是,这一原则变得极其可怕。
2)心理学问题:
潜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是人性问题:很遗憾,要懂得*,我们必须懂得心理学。“国如其人”;“*之差异有如人的性格之多变……国家是国家中人的本性造就的”;一个国家具备什么样的特色取决于其民众的整体性格特征。因此,只有民众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能强大,否则,任何变化都不意味着实质性的改变。
人之行为有三种根源:*、情感和知识。*发端于腰部;从根本上说,它是*迸发的能量储备池。情感生发于心脏、传送于流动的血液;它是经验和*的有机共鸣。知识源自大脑;它是*的眼睛,亦能成为灵魂的向导。
只有哲学之王才能胜任领导国家的重任。“只有哲学家成为国王,或这世上的国王和王子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和力量,智慧与*领导才能汇聚于一身……否则,国家将不会安然无恙,人类也不会永不衰败。”
3)心理学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保证每个孩子从一开始便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为才能或天赋将从何处爆发是无法辨知的,我们必须公正无私地在各地、各阶层和各种族中寻找。为此,我们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普遍教育。
那么,既然人生来贪婪、易妒、好斗、好色,我们应该如何劝服他们端正行事呢?
那就是赋予社会道德约束以超自然的权威和制裁力量。我们必须有宗教。
柏拉图相信, 国家要强盛,必须笃信上帝。纯粹的宇宙推力,或第一动因,或生命冲动,都不具备人格特征,无法激发希望或奉献牺牲的精神,它无法慰藉痛苦的心灵,亦不能鼓舞临战的灵魂。但一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上帝可以做到这一切,他可以扰动或吓退那些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使其略微节制贪念,控制情欲。
普遍教育的第一个十年,学习体育,音乐,聆听音乐,旋律与和谐便会悄然潜入人类心灵,而使人举止高贵、灵魂高尚。音乐塑造性格,进而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和*事务。并且不要使用强力教育。
初试: 二十岁大筛选:在这样的考试中,任何一种才华都会得以展现,任何一类蠢笨都会暴露无遗。落选者将被分配从事国家的经济工作,他们将成为商人、管理员、工人、农民。考试是公正无私的,因为一个人成为农民或是哲学家不再由垄断机会或裙带关系决定;这样的选择比民主制更民主。
通过初试的这批人将继续接受为期十年的针对其身体、心灵和品质的教育和训练。然后,他们将面对远比初试严格得多的第二轮考试。落选者将成为国家的辅助者,或者行政助手和军队长官。
接下来教授哲学五年:主要意味着两件事:思维清晰,这是形而上学研究的问题;统治有道,这是*学的领域。我们的杰出青年首先得学会清楚地思考。为此,他们将研读“理念”学说。
最终、最残酷的测试将无情地进行十五年。我们这些完美的作品中有些人将经受不住重压而崩溃、淹没在这最后一轮的淘汰大浪中。那些幸存者,饱经风霜且年届五十,头脑清醒并自力更生,学者的自负已被残酷的生活打磨得一干二净,他们有着传统、经验、文化和竞争共同给予的智慧——这些人最终将自然而然地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
4)ZZ学解决方案:
民主式贵族政体:每个人应当享有均等的机会去培养和锻炼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管理国家的复杂任务;但只有那些成功证实了自己的气质(或者如我们的神话中说的,他们所属的金属质地)、以卓越实力突破所有测试的人才能成为统治者。公共管理职位不应通过选举产生,不应让隐蔽的利益集团假借民主之名、行暗箱操控之实,而要以在这绝对平等的民主竞赛中展现出的真正实力来定夺。没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不能担任公共职务;只有将基础职位干好的人才能升至更高的职位。
5)伦理学解决方案:
什么是正义?
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责。
正义不仅指力量,而且指一种和谐的力量——*归于秩序形成智慧,人民归于秩序形成组织;正义不是强者的权力,而是整体的有效协作。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诞生在雅典城以北二百公里左右的马其顿城市斯塔吉拉,他在浓郁的医学氛围中长大,从一开始他即注定要成为科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吕克昂学院的创立者(该学院更专注于生物学和自然科学),逻辑学的开创者,大哲学家,科学学派的奠基人(博物学,生物学),
逻辑学:
逻辑学指的是正确思考的方法和艺术。它是各门科学、各门学科和各项艺术的内涵或方法,就连音乐中也蕴含着逻辑,它是一门科学。
逻辑学的核心,定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一件事物或一个词语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每个合格的定义都包含两个部分,即两条腿走路:首先它将被定义之物划归至某一群类,这个群类具备的一般特征也正为该物所具有——譬如,人首先是一种动物;其次它指出该物不同于该群类中其他物体的特点——譬如,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里,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与其他动物不同,他是理性的(这是一个美妙传说的起源)
三段论学说:
三段论指的是一种由三个命题组成的推理系统,其中第三个命题(结论)的成立源于前两个命题(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成立。举个例子,人是理性的动物,而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是理性的动物。
“唯实论者”(柏拉图)与“唯名论者”(亚里士多德):前者认为“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后者认为“共相”是名而非实。
形而上学与上帝:
关于形式和质料: 质料在广义上即指形式的可能性,形式是质料的实现形式,是完成了的现实。质料用以阻隔,形式用以建构。形式不仅仅是形状,更是塑形的力量,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将质料塑造成为具体的形态和目的;它是质料潜在能力的发掘和实现;它是任何将要发生的行动、成形或改变的总和。自然是形式实现对质料的统治,是生命不间断的进步和胜利。
运动的起源: 质料发端于无物:质料可以是永恒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在期待未来的永久可能形式;但是,那种促使宇宙充满了如此多形状的巨大运动和成形的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假使我们不想陷入无休止的向后倒退、将问题一步一步地向后推衍,那么我们必须设定一个永恒不动的推动者。这是一个无实体、看不见、摸不着、不占空间、无性别、无情欲、无变化、完美而永恒的存在。上帝并不创造,但他推动世界的运动;他并非外在的机械推力,而是世间一切活动的内在总动力。即上帝,唯一的上帝
亚里士多德又将上帝描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这是一种极其神秘的精神,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上帝,他从不做任何一件事情:他没有*,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他自身即是纯粹活动本身,因而他从不活动;他绝对完美,因而不能产生任何*,因此他也就根本无所作为。他唯一的职责是沉思冥想世间万物的本质;由于他本身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形式的形式,他仅有的工作便是苦苦思索他自身。他是无为之王。“国王在位,可他并不统治。”
心理学和艺术:
宿命论:
宿命论者认为, “”我们不可能仅凭意志就成为与现在的我们不同的人”;但他又颇为反对宿命论地说:假若我们能够选择现在正在塑造我们的环境,那么我们是可以在将来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的——因而,我们通过选择朋友、书籍、职业和娱乐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自由的。他没有想到宿命论者对此已有现成的答案,即这些塑造我们自身的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正是由他强调,我们之所以不断地赞美和责怪,正说明共同的道德责任感和自由意志存在;他强调,我们之所以不断地赞美和责怪,正说明共同的道德责任感和自由意志存在;他没有意识到,针对同样的前提,宿命论者可以给出完全相反的解释——赞美和责怪之所以被使用,正是因为它们是塑造之后行为的一部分。
艺术和美学:
艺术创新发源于造型的冲动和感情表达的渴望。美的形式从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模仿;是对自然的映射。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事物外在的样貌,而是表达其内在的意义;因为这才是它们的现实,而不是外在的行为和细节。
伦理学与幸福:
他愈发清醒地意识到,在种种有关物理世界的问题之上,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中的问题——什么是生命的最好形式?——生命至善是什么?——什么是美德?——我们如何得到幸福和满足?
幸福才是至高的善 : 生命的目标不是为了善而善,而是为了寻求幸福。“因为我们只有在选择幸福时才会不再计较其他,为了幸福而幸福;而我们选择荣誉、快乐、智慧……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获得幸福。
幸福的主要条件便是理性的生命——专属于人的荣誉和力量。美德,或者不如说是卓越[68],依靠的是清晰的判断、自我的控制、平衡的*和手段的巧妙;它既不是头脑简单之人的品质,也非单纯愿望的结果,而是充分发展了的人凭经验获得的成就。
中庸之道: 有这样一条道路能通向它,一个通向优越的指导手册,它能够避免许多迂回和耽搁:这就是中间的道路,即中庸之道。品格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的第一等和最后一等都是极端和*,而中间一类则是美德或优越性。它随着每个情景中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只对成熟和懂得变更的理性展露自身。
优越性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习惯。
伦理学或行为意义上的“正确”因而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正确”没有什么不同:它意味着恰当、合适,用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理想的结果 。
友谊: 对实现幸福而言,最高尚的外界帮助莫过于友谊。确实,友谊对幸福之人比对不幸福之人更重要,因为幸福感因得到分享而加倍。它比公正更重要:因为“当人与人之间是朋友关系,那么正义不再必要;然而当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公正,友谊仍是一种恩惠”。“朋友是寄居在两个身体里的同一个灵魂。”然而友谊意味着较少而不是很多的朋友,“朋友过多之人其实没有朋友”;“要与很多人做朋友、建立完美的友谊是不可能的”。良好的友谊需要持久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这要求性格的稳定,变幻无常的性格往往使友谊如万花筒一般,昙花一现后便消失不见。友谊还要求平等,因为感恩之心将使友谊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
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乐于独处,而无德*之人则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且害怕孤独。
ZZX:
亚里士多德说,总体而言,“轻率地改变法律是一种罪恶;假若改变带来的益处很小,那么不论是对法律体系还是统治者身上的缺点,都不如用一种哲学精神去容忍。因为比起不顺从带来的损失,改变让群众得到的更少”
在将妇女和儿童视为共有财产的国家里,“爱将寡淡如水……引发关注和喜爱的两个主要品质——要么它为你自己唯一所有,要么它唤醒了你心中的真爱——在柏拉图的国家里,这两样都不可能存在”
关于TIZHI: 君主制通常是最差的*形式,因为巨大的能力没能与伟大的美德结合在一起。因此最佳的实践政体是贵族制。世袭贵族制的苦难在于它没有永久的经济基础;新富阶层循环往复地不断出现使得*职位迟早都得落入出价更高的竞拍者手中。而在才能不居首位的国家,贵族制是不可能真正存在。民主通常是*反抗财阀统治的结果。
然而,民主制整体上仍旧不如贵族制。因为它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平等基础之上,它“起源于这样的观点,即那些在某些方面平等(譬如在法律方面)的人在其他任何方面也都是平等的;因为群众极易受哄骗,他们的观点又总是反复无常,投票权应该只*在具备聪明才智的人那里。我们需要的是贵族制与民主制的结合。
立宪*提供了这种可喜的结合。它虽不是能想到的最佳的*组织形式——那将是教育的贵族制——但它仍旧是目前可能实现的最优秀的城邦形式了。
结局:
但丁在“地狱”的第一层中说,
在那儿我看到了这位人所共知的大师,
伫立在哲学家族之中,
接受着所有人的爱戴和敬仰;
我还看见了柏拉图,连同苏格拉底,
他站在旁边,比其他人靠得更近。
公元前323年: 短短十二个月的时间,雅典丧失了她最伟大的君主、最伟大的雄辩家和最伟大的哲学家。希腊昔日的光辉在冉冉升起的罗马面前逐渐黯淡;而罗马人的宏大威武来自武力而不再得益于思想的光芒。接着,连这种壮观也消退了,那些微弱的光芒几近熄灭。长达千年的黑暗笼罩了整个欧洲。全世界都在等待哲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