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19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和万竹园等景点最为人称道。
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观澜亭在趵突泉的西侧,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庭院内的建筑物,名为“槛泉亭”。
1462年,钦差内监韦、吴两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在任齐洲掌*的时候,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尤为著称。
柳絮泉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柳絮泉位于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历城县志》记载:“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写道:“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泉池呈长方形,长3.5米,宽2.3米,深1.5米,泉边柳树成荫,池水清澈见底,长流不竭,水中游鱼可数。夏日乘凉观景,可谓佳境。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泉池呈长方形,原长12米,宽6米。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
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
后来,趵突泉在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代同治年间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并将“老金线泉”这4个字嵌刻于池壁。
金线泉,泉池东西长两米,南北宽一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围栏杆均用精细的大理石砌成。
漱玉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中的“漱石枕流”。
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
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是以此泉而命名的。
趵突胜景高7.5米,柱间总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和“观澜知源”8个凹形鎏金大字.。
离开附近的浅井泉,南向前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
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4大灵石尤为著名。至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
4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邹、瘦、透、漏’的特点。
尚志堂在趵突泉东北,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书院,是清代同治时期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的。学者除了学习儒学之外,还学习天文、地舆和算数。
该堂曾刊刻《十三经注疏》、《石徂徕来先生集》和王渔洋诗文著作等书籍,称尚志堂版,享有极高的盛誉。
来鹤桥位于风景秀丽的万竹园白云泉畔,石因泉而命名。该石高4.2米,宽1.8米,厚1.5米。该石体态高大浑厚,石身纹理交错,窍孔通透,与泉溪、亭桥、翠竹和丛林浑然相融。
泺源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英祠。这一组3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也就是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代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
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称“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和“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
明代,盐运使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上层祀文昌,下层祀钟离,同时将阁后李公祠改“祀斗母”,称“斗母宫”。后来三殿统称“吕祖庙”。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
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时期建筑。堂前悬楹联,是选取赵孟頫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当然是从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
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三圣殿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是明代建筑。
来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是由明代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代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并在桥体两侧设置了雕花的石栏。
蓬山旧迹坊也称“来鹤坊”,在趵突泉东侧来鹤桥南端。为明代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和“蓬莱旧迹”匾额。
观澜桥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和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形,都是按民族风格来建造的,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广会桥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和《历城县志》中都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清代同治年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
槛泉坊在趵突泉西侧,原为北宋时期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后来的明代天顺年间,钦差内监韦、吴两人来济,于泉旁构亭,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白雪楼在趵突泉的东南侧,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而建的。
后来,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的职位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百花洲又建一楼,也称“白雪楼”。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
万竹园在趵突泉的西侧,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园居于西部,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建筑特点糅合而成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
万竹园始建于元代,清朝末期山东督军张怀芝邀集南北之能工巧匠,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和济南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历经10年之久建成。
万竹园主要建筑物都规则地排列在轴线上,若门户洞开,自南而北形成一条优美的透视线。院中空间环环相扣,建筑庭院层层递进。室内以隔扇、花隔墙和屏风划分,院内回廊逶迤,起到了联系与交通的作用。
院落之间多采用垂花门或异型门,门洞都能形成优美的框景,具有虚实对比的空间变化。关闭门户,各院自成一体。
东院玉兰院最后一进有前后楼,为“恒明楼”。前楼是主人起居处,后楼是小姐闺房,也叫“秀楼”,仅有一座天桥与前楼相通。西院除各式客厅外,另有家祠、运动场、藏书楼等,院中建有六角水榭,为古时豪宅中独有,用于主人和宾客赏戏和听曲。
园内简洁明快的明代木椅,雕龙画凤的清代桌、椅、床、案和凳,珍贵的清代九龙王爷椅、透雕书案、雕龙大厨、镶嵌玉石的雕龙大床。
明清时期的细瓷花球瓶、八仙瓷缸、雕龙照壁以及清代花瓷盆等,分别安置在海棠院、木瓜院和杏院等处。“三绝”艺术石雕、砖雕、木雕,雕刻的飞禽走兽,花木竹林,曲径通往后院。
“知鱼亭”作为廊的起点,南端以临泉而筑的白云轩作为廊的终点。花园东侧为自然式溪流,溪西岸林木葱郁,风景幽邃。溪水自南而北潺潺流入,疏密相间的簇簇翠竹,自然起伏的草坪,宛若置身于碧草如茵的大自然中。
万竹院文化底蕴厚重,与济南名士名泉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隆庆年间,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易名为“通乐园”。此后,清代康熙年间曾任成山卫教授、诗坛怪杰王苹购得此园,易名为“二十四泉草堂”。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以殷士儋小时候在万竹园的故事创作了《聊斋》之“狐嫁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19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和万竹园等景点最为人称道。
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观澜亭在趵突泉的西侧,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庭院内的建筑物,名为“槛泉亭”。
1462年,钦差内监韦、吴两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在任齐洲掌*的时候,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尤为著称。
柳絮泉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柳絮泉位于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历城县志》记载:“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写道:“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泉池呈长方形,长3.5米,宽2.3米,深1.5米,泉边柳树成荫,池水清澈见底,长流不竭,水中游鱼可数。夏日乘凉观景,可谓佳境。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泉池呈长方形,原长12米,宽6米。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
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
后来,趵突泉在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代同治年间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并将“老金线泉”这4个字嵌刻于池壁。
金线泉,泉池东西长两米,南北宽一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围栏杆均用精细的大理石砌成。
漱玉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中的“漱石枕流”。
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
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是以此泉而命名的。
趵突胜景高7.5米,柱间总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和“观澜知源”8个凹形鎏金大字.。
离开附近的浅井泉,南向前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
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4大灵石尤为著名。至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
4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邹、瘦、透、漏’的特点。
尚志堂在趵突泉东北,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书院,是清代同治时期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的。学者除了学习儒学之外,还学习天文、地舆和算数。
该堂曾刊刻《十三经注疏》、《石徂徕来先生集》和王渔洋诗文著作等书籍,称尚志堂版,享有极高的盛誉。
来鹤桥位于风景秀丽的万竹园白云泉畔,石因泉而命名。该石高4.2米,宽1.8米,厚1.5米。该石体态高大浑厚,石身纹理交错,窍孔通透,与泉溪、亭桥、翠竹和丛林浑然相融。
泺源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英祠。这一组3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也就是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代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
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称“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和“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
明代,盐运使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上层祀文昌,下层祀钟离,同时将阁后李公祠改“祀斗母”,称“斗母宫”。后来三殿统称“吕祖庙”。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
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时期建筑。堂前悬楹联,是选取赵孟頫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当然是从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
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三圣殿位于娥英祠后殿,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是明代建筑。
来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是由明代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代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并在桥体两侧设置了雕花的石栏。
蓬山旧迹坊也称“来鹤坊”,在趵突泉东侧来鹤桥南端。为明代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和“蓬莱旧迹”匾额。
观澜桥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和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形,都是按民族风格来建造的,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广会桥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和《历城县志》中都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清代同治年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
槛泉坊在趵突泉西侧,原为北宋时期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后来的明代天顺年间,钦差内监韦、吴两人来济,于泉旁构亭,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
白雪楼在趵突泉的东南侧,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而建的。
后来,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的职位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百花洲又建一楼,也称“白雪楼”。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
万竹园在趵突泉的西侧,前、东、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园居于西部,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建筑特点糅合而成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
万竹园始建于元代,清朝末期山东督军张怀芝邀集南北之能工巧匠,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和济南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历经10年之久建成。
万竹园主要建筑物都规则地排列在轴线上,若门户洞开,自南而北形成一条优美的透视线。院中空间环环相扣,建筑庭院层层递进。室内以隔扇、花隔墙和屏风划分,院内回廊逶迤,起到了联系与交通的作用。
院落之间多采用垂花门或异型门,门洞都能形成优美的框景,具有虚实对比的空间变化。关闭门户,各院自成一体。
东院玉兰院最后一进有前后楼,为“恒明楼”。前楼是主人起居处,后楼是小姐闺房,也叫“秀楼”,仅有一座天桥与前楼相通。西院除各式客厅外,另有家祠、运动场、藏书楼等,院中建有六角水榭,为古时豪宅中独有,用于主人和宾客赏戏和听曲。
园内简洁明快的明代木椅,雕龙画凤的清代桌、椅、床、案和凳,珍贵的清代九龙王爷椅、透雕书案、雕龙大厨、镶嵌玉石的雕龙大床。
明清时期的细瓷花球瓶、八仙瓷缸、雕龙照壁以及清代花瓷盆等,分别安置在海棠院、木瓜院和杏院等处。“三绝”艺术石雕、砖雕、木雕,雕刻的飞禽走兽,花木竹林,曲径通往后院。
“知鱼亭”作为廊的起点,南端以临泉而筑的白云轩作为廊的终点。花园东侧为自然式溪流,溪西岸林木葱郁,风景幽邃。溪水自南而北潺潺流入,疏密相间的簇簇翠竹,自然起伏的草坪,宛若置身于碧草如茵的大自然中。
万竹院文化底蕴厚重,与济南名士名泉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隆庆年间,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易名为“通乐园”。此后,清代康熙年间曾任成山卫教授、诗坛怪杰王苹购得此园,易名为“二十四泉草堂”。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以殷士儋小时候在万竹园的故事创作了《聊斋》之“狐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