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篇》主要写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12 18:40
1、《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全书约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2、《管锥编》1979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一套四册。后钱钟书又出了一套《管锥编增订》增加改正原来的内容,共五册,均为中文繁体版本。200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又发行了一套四册的版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21
《管锥编》体大思精,但这一"体"并非习见的"思想体系"的"体",而毋宁说体现在对中西传统思想体系的独特消解、融汇之中。以"打通"为至高理想的钱锺书,本无意在藩篱外另扎篱笆。仍然借用叔本华的语言,即一部《管锥编》并不像寻常"思想的系统"那样,"总得有一个结构上的关联,亦即总有一部分托住另一部分,但后者并不反过来托住前者"。读《管锥编》,事实上从第四卷开始,与从第一卷开始,没什么两样;从第一卷300页处开始与从第1页开始,也区别不大,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托起"与"被托起"之别。人们常会依据该书的目录编排,想象作者有一个宏大的学术规划,一个对中国先秦以降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清理的规划。差矣!虽然以钱先生的才华,笔墨所经之处,必会如春雨过林一般,令对象焕然一新,非复旧观,但该书的章节,似更多地只是提起话头的"说由",一个容纳文字的框架,使钱先生天马行空、扶摇三千的运思,得到如同水库调蓄江河的作用。故"体大"后的"思精"二字,在《管锥编》中亦从来不曾体现在第二卷对第一卷的展开、第三卷对第二卷的演进、第四卷对全书的总括和牢笼之中,不,它是即兴生发式的,随机点化式的,精研密思总是随眼前的书页同步展开,卓见锐识每常偕笔下的贤哲同时映现。钱锺书断烂万卷,胸中自是波谲云诡,气象万千,巍峨呈"围城"之势,然反映在文字上,反映在具体的兴味、寄慨上,钱先生感兴趣的又似乎更是"点"的突进,而非"面"的展开。所以,决意想从《管锥编》中总结出一条千古不易之理,恐怕会错了意。说《管锥编》具有百科全书的规模,那也应该同时承认,《管锥编》的写作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即追求每一个词条的绝对准确,而非让所有词条效命于一种理念。
如果一定要在《管锥编》中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也许是这样一个八字诀:打通中西,融汇古今。严格地说这不是体系意义上的主线,而是精神力量的强力体现,这一精神是弥漫、渗透而非演绎、层进在书中的,所以面对《管锥编》,读者完全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尽享左右逢源之利。简单地说,你没必要抱着通读《辞海》般的勇气,你尽可随意开卷。开卷必然有益,至于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视各人问学造化而定,自又当别论。
再来看看《管锥编》的古文问题。
虽然《管锥编》颇令人头疼地插入不少异体字,使阅读横生枝节,但稍加坚持就会发现,这一貌似拒人千里之外的语言,竟同样适用于"可读性强"这一现代判语。钱先生良好的幼学底子,使他的文言一如他的白话,一开始就建立在精粹纯熟的基础上,而他卓越无伦的西方文化素养,更令这份精粹与纯熟,别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力量。当我们想到逻辑本是文言的弱项、想到汉语的长处在生发诗意而非理性思辨时(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澍对此深有会心,他曾提到,他只在日常事务领域才使用与汉语性质相近的日语,一旦思考到亚原子粒子领域,必换用英语),对钱锺书在赋予文言新功能上所峥嵘展现出的能力,便只有叹为观止了。说到用文言说理,人们常会本能地想到汉贾谊那篇被选入不少课本的雄文《过秦论》,并被那个夸诞的开头弄得一愣一愣。然毫不意外的是,正是钱先生向我们指出: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多么犀利的判断!得此一语,已可眉眼清新,若再以子之矛,探子之盾,则蓦然发现,钱先生向我们奉献出的,也许竟是一种自有文言以来从不曾有过的文字,不惟"词肥意满",丰渥华美,抑且陈力就列,条贯分明。让诗性的古国文言胜任理性的逻辑推演,是钱锺书的一大贡献。我纵无意作惊人之语,但仍不得不想,自苍颉造字始有文章以来,这一曾化育出无数绝妙好词的语言,还从不曾有幸遇到这样一位方家:像钱锺书这样幽默,像钱锺书这样善疑,像钱锺书这样充满思辨强力,像钱锺书这样拥有大开大阖的人文观念。通过《管锥编》,自铸伟词的钱锺书其实向国人奉献出了一种推陈出新的新语言,这是思维的奇迹,汉语的造化,读者的福音。也许,除非钱先生本人提供反证,不然我们只能说,这也是最适合展示钱家风范的语言:其细如针,文心龙虫并雕;其理如笋,释意丝丝入扣;其识如老吏断案,人与事到眼即判;其情如处子怀春,事与人触手风流。因想古国语言,劫数未到而遽遭抛弃,本就自怨自艾,忿忿不平,突遇高手搦战,不觉抖擞精神,与之厮杀。一方有泱泱三千年文明家底,自是有恃无恐,绝无轻易言败之理,一方藏洋洋九万里东西韬略,亦当有进无退,焉有鸣金收兵之心,双方遂各施手段,各展绝学,直把个老气横秋、嗒焉若丧的中华文言,引逗得时而妍如二八处子,时而俊似七尺须眉。一部《管锥编》,正是双方大战三百回合的结晶,判词是:不分胜负。钱锺书借此考校了文言文的现代生命力,文言文则聊发少年狂,大大出了回老来俏的风头。
能读而不读这样的语言,那可真是错过了人生。
最后再简单说一说外来语。《管锥编》中出现的外语,其实多可跳过不读,作者缀上它,除了稍带展示一位"文体家"的爱好,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学者的严谨。事实上所有这些外语,钱锺书都曾作了多数是完整的、偶尔是措其大概的翻译,它们的作用在于验证所言不虚,强调事出有本,而不是如*小说那样,强迫俄语读者还得兼通法文。所以如果你无意检验钱锺书遴选资料的真伪,不读这些海外符号,并无损于理解书的内容。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恰巧懂得外语,那么顺眼对照一下钱锺书的翻译,往往又仿佛得到一笔飞来横财,你竟因此读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文字。让那么多老外突然用文言说话,钱锺书虽非创制者,但实在是玩得最转的。
随便举一个"激动人心的"例子。
萨克雷《名利场》中描写滑铁卢大战的结尾。据说"最脍炙人口",英语原文为: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钱先生援笔译来,竟成就出一行神雕侠侣般的文字:"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文意、文趣,无不酷肖。
再举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钱先生由《西游记》第八三回沙僧劝八戒"助助大哥,*妖精"说的一句妙语"虽说不济,却也放屁添风",联想到一则英国俚语。原文是:"Every little helps,"as the old lady said,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下为钱先生令人笑瘫的翻译:"老妪小遗*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这样的例子,《管锥编》中俯拾皆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22
《管锥编》是钱钟书的一本笔记总集,其中汇集了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等书的评注。
择一文供参考:
大家读不懂主要有三个原因:
旧版书都是繁体字,且排版混乱。
这是一本参考书,需要对照着原书阅读,就好比一本《数学习题答案集》,你一眼看去就是“1.选择题:ABACD,DDCAA,2填空题:多项式,0, 正三角形”。当然会觉得不知所云。
钱钟书将自己掉书袋的毛病发挥到了极致,引用大量的文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只要跳过这些引用文献,先理解其主体部分,就能很容易的读懂。
要读《管锥编》对某书的注释,理论上就要先读原书。《周易》,理论体系庞大,专有名词晦涩,好比现在的《量子力学》;《左传》正相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微言大义,好比如今的《*党史》,这两本书非名师指点不得入门;《诗经》倒是可以一读,但读《毛诗》就请谨慎,如果你看新闻联播会头晕呕吐睡不着,看《毛诗》恐怕也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推荐大家读读《管锥编》的《史记》部分。当初在高中读《史记》时,也确实拿了《管锥编》作参考,尔后写了几篇《史记》的读后感让老师惊为天人。如果你还有孩子在读高中,也可试着推荐他一读。
下面我会为大家解读《管锥编》对《史记》中《陈涉世家》的评注,之所以选择这一篇,是因为《陈涉世家》很多人在高中时学过。没有学过的也别着急,听我讲一下这个小故事:
话说陈涉(就是秦末起义的陈胜)原来是个种地的苦哈哈,有天就和一起种地的人说:“谁要是发达了,不要忘记穷哥们。”结果别人都笑他:“一个种田的也会发达么?” 后来,陈涉真的做了王,当初的一个穷哥们就来找陈王,陈涉开始对他也还不错。谁想这个人不上路,到处宣扬陈涉过去的糗事,让陈涉很没面子,最后这人就被陈涉咔擦掉了。
下面是钱钟书根据这个故事在《管锥编》中写的评注,我的注解用了红字,所有掉书袋的部分用了蓝字,读的时候可以先读红字,再结合读黑字,最后读蓝字。
史记会注考证 第十四 陈涉世家
“贵毋相忘”和“贵易交”
标题——由“贵毋相忘”和“贵易交”这一对矛盾而想到的。
第一段讲“贵毋相忘”:
辍耕陇上,长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
按《外戚世家》记薄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毋相忘!””。
又记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疆饭,勉之!”即富贵,毋相忘”。
“即”可作“若”解(见前论《赵世家》),即“苟”意,而此处又无妨做立即解。
盖皆冀交游之能富贵,而更冀其富贵而不弃贫贱之交也。
第二段讲“贵易交”:
《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引谚曰:“贵易交”
《唐摭言》卷二王冷然《与御史高昌宇书》曰:“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
《全唐文》卷二一四陈子昂《为苏本与岑内史启》曰:“然亲贵盈朝,岂忘提讲?”
盖人既得志,又每弃置微时故旧之失意未遇者也。二事节人情世道之常。
前两段讲了,我们常希望朋友富贵后不要忘记贫贱之交(贵毋相忘),但往往富贵后又会抛弃贫贱之交(贵易交),这两种都是人之常情。下面分析为什么会如此:
然伙涉为王,初未矢故。同耕者遮道而呼,涉即载与偕归;客自“妄言轻威”,致于罪遣,乃累涉亦被恶名。
《西京杂记》卷二记公孙弘起家为丞相,旧交高贺从之,怨相待之薄,曰:“何用故人富贵为!”扬言弘之矫饰,弘曰:“宁逢恶宾,不逢故人!”
是则微时旧交,正复难处,富贵而相忘易交,亦有以哉。
地位差距太大了,很难相处,这就是“贵易交”的原因。
文言随着时代而变化,越是离我们的时代近就越是容易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讲,抛去所有引用的文献不看,而只看钱钟书的评注,《管锥编》是相当易读的一本文言书。而读懂了钱钟书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反回去细读其中的引用,对照钱钟书的评论,体会其中的意味,又会增加你对文献的理解。至于旁搜博览,一一查阅这些引文的出处,就交给那些老学究去做吧。
Ps:《管锥编》是一本深度装*工具书,牢记其中的几章(包括其中的典故),在言谈时好似不经意地提到,旁征博引,往往能瞬间将你的形象提升好几个层次。而另外推荐给理科生一读的装*工具书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小逻辑》,如果你离散数学和抽象代数能得B以上(不是说一定要学过,而是指等同的逻辑、理解能力),就很有希望看懂。如果有文科生在你面前装*时,谈谈这两本书,往往有一击必杀的效果(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22
《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述,它完整地阐释了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哲学、美学、文学、学术观,甚至*观等。它像一座庞大的迷宫,处处充满睿智,处处把你引入一个新境地,让你顾盼沉思,同乐同悲。《管锥编》全书由许多札记组成,主要评论十部中国古典,它们是经部《周易》、《左传》、《毛诗正义》,史部《史记》,子部《老子》、《列子》、《易林》,集部《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评述的佛家和道藏典籍也很多,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广笑府》等著作也常被引述,西方典籍更多不胜举。说来惭愧,大多数的书我未曾染指,因此读《管锥编》时在知识准备上和人阅历的积累上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的所感所悟,也不过是一鳞半爪而已,正像钱先生《谈艺录》中评王渔洋的诗一样:“一鳞半爪,不是真龙”。但这世上的趣事,正如没谈过恋爱的更有兴趣想象恋爱的滋味,不做父母的也在会心血来潮时教人家父母如何带孩子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23
《管锥编》体大思精,但这一"体"并非习见的"思想体系"的"体",而毋宁说体现在对中西传统思想体系的独特消解、融汇之中。以"打通"为至高理想的钱锺书,本无意在藩篱外另扎篱笆。
仍然借用叔本华的语言,即一部《管锥编》并不像寻常"思想的系统"那样,"总得有一个结构上的关联,亦即总有一部分托住另一部分,但后者并不反过来托住前者"。
读《管锥编》,事实上从第四卷开始,与从第一卷开始,没什么两样;从第一卷300页处开始与从第1页开始,也区别不大,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托起"与"被托起"之别。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全书约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
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1979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一套四册。后钱钟书又出了一套《管锥编增订》增加改正原来的内容,共五册,均为中文繁体版本。200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又发行了一套四册的版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2:23
管锥篇的核心思想就是“通”
如果只读《管锥篇》的正文,不看脚注和《管锥篇》第五卷,我们一定会被
钱先生能阅读理解多种不同语言著作的神奇能力彻底征服,因为他在《管锥篇》
的正文中大量引用了从古到今涉及西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拉丁文、德文、法
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的原文著作,在大部分情况下将它们翻译成中文,偶
尔还用中文解释原文的意思。不过如果阅读《管锥篇》前四卷的脚注和《管锥篇》
第五卷,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许多情况下,钱先生是根据某些以英语为主
的双语文库里的英文翻译来阅读理解拉丁文和其它几种文字的著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