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_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08: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30 19:38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能力的增强,为快递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近十年成了快递行业高速发展阶段,虽然快递票数在日益增长,但是盈利能力却在走下坡路。由此可见快递行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负债经营是现在普遍的经营方式,财务杠杆效应不仅给企业撬动了更大的利益空间,还得到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负债经营是把双刃剑,过度负债不仅会使企业面临高额的资金成本,还会产生信用风险。
本文从Y快递公司高负债率出发,研究其资本机构,与同行业的横向对比中发现Y快递公司的财务杠杆是偏高得。对于高负债率的Y快递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我们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来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得出其高杠杆经营有以下原因:未能有效识别风险,缺乏风险预警机制,负债结构不合理,并提出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改善经营质量,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的措施。希望通过对Y快递公司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其他快递公司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本结构;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快递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企业资本的来源一般分为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和公司的留存收益,相对来说,债务性融资的利息成本更低,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产负债率来获得财务杠杆效益。大的快递公司是一个遍布全国甚至有国际的线路网,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就会出现持续负债的情况并导致负债率增高,使得财务杠杆效益降低,增加财务风险。16年开始快递公司纷纷上市,开始步足资本市场,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于资产负债率和杠杆水平也有了自己的控制空间,快递公司通过权益融资,抓住行业发展的高速期,扩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截止19年我国国内快递业务量就有635.23亿件,快递收入超7000亿元,快递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成为全球快递行业最发达的国家。
我国快递行业从高速增长阶段向稳定成熟阶段过渡,从单方面要求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到提高服务质量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的壮大,进来的人也逐渐变多,竞争就越演越烈,快递公司打价格战,虽然收件的票数每年都大幅增长,但是单票收入却越来越低,随着物价的增长,人工房租成本每年都在增长,快递企业属于人口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成本的绝大部分,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也在逐步下降。近两年国内快递行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个行业初期的发展离不开价格,但是当它趋于成熟时,价格成了最大的竞争手段,这对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还会加大企业经营失败破产的风险。(2)服务优质化,如果想要保持好的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去占领市场就意味着企业要有优良的团队,不管在收件,还是派件还是中转的时效,处理问题件方面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工,服务质量好了势必单人处理的数量就会下降,那么单票成本就会随之上升,使得企业不得不保持高价的收费来维持它良好的服务。(3)持续的行业整合,价格战打的后果是小快递公司不堪经营压力倒闭,大快递企业为了提高市场份额,各地铺网点,使得经营成本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极大提高了行业的成本,在全网都在抓服务的同时,本身主打服务优势的Y快递公司的优势逐渐减弱。同时全网一致打价格战,Y快递公司的利润也在不断削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了扩大规模,提高业务量,Y快递公司在2019年的负债率高达54.08%,较2018年增长5.63%,而快递行业的负债率应该控制在50%左右,其高杠杆模式下也增加了股民对Y快递公司的担忧。在18年4月份国家就召开了会议提出结构性去杠杆,要求企业降杠杆稳经营,尽量使得杠杆更合理化,有效化。
(二)研究意义
本文选取Y快递公司为分析对象,对其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分析,同时为其他快递公司合理控制财务杠杆和预防财务风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已经研究出大量关于控制财务杠杆和预防财务风险方面的理论,但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和制造业企业的案例上,针对具体的快递企业风险经营的研究很少。Y快递公司作为快递行业的头部企业,本文通过研究其在经济新形势下的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有助于完善快递行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现实意义
Y快递企业需要重点研究自身资本结构和目前采取的风险控制策略,因为这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前提,有效识别财务风险对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Y快递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战略进行分析,得出其负债经营的风险程度,找出负债经营的成因,并提出改善的建议。该建议不仅能控制Y快递公司的负债经营风险,使公司获得长远利益,并使公司立于同行中更具竞争力,为其他快递公司控制财务风险提供借鉴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经济界的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资本结构理论向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Durand)在1952年发表的《企业债务与权益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提出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奠定了后期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基础,他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利润理论,净营业利润理论和传统折中理论这三种类型。净利润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债务的利息成本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而股权的股息成本不得税前扣除,所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小于股权的资本成本,当企业的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利润就越大,从而使得公司的价值就越高;而净经营净利润理论则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财务杠杆的大小不影响公司的价值,提高公司的经营净利润才能够真正提高公司的价值,无*司采取何种融资方式,资本成本是固定的;传统折中理论与前两种观点都不一致,它认为负债利息可以税前扣除降低公司税负以达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但是负债必须要适度,并不是债务越多资本结构越好。传统理论认为存在使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在这最优资本结构的点上,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高。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权衡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控制权理论。在资本结构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资本成本最低,股东收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成了衡量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标准。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58年共同出版的《资本成本率、企业财务和投资理论》一书中认为负债经营能够起到节税作用,不过大额举债会增加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财务风险,所以如何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国外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长,相对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就短了很多,尚属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于资本结构进行研究。1998年5月张鸣在《财务杠杆效应研究》中较早的研究了这一理论,其以举实例列数据的方式分析了企业财务杠杆的正负效应。他提出如果企业得息税前利润率大于企业负债的资本成本率,那说明企业借入资金创造的价值大于债务本身应负担的利息,财务杠杆即发挥了正效应,增加杠杆可以提高企业的权益资本利润率。当企业得息税前利润率低于企业的负债资本成本率时,借入资金创造的价值还不足以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财务杠杆即发挥了负效应,企业一味的负债会增加企业得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来增强对财务杠杆负效应的管理控制。2000年邵希娟、崔毅在《企业风险与杠杆效应》一文中提出之所以会出现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是因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得会有利息成本和其他固定不变的成本。所谓经营杠杆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随着销量变动的幅度,企业可以通过创收即增加销售收入,提高销售单价,也可以通过内部管控,降低企业得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来达到降低经营风险得目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已经很高了,那我们就要想办法尽量降低财务风险,在筹资时减少支付固定利息的负债和优先股的比例,优先选择发行普通股的方式来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小,那就可以适当增加负债比例,利用较高的财务杠杆来撬动更大的利润空间,争取每股收益最大化。在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公司的销售情况,销售情况好,可以加大经营杠杆增加企业利润。在融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风险管控,使企业获得杠杆效益。
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和企业经营和风险控制紧密联系,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实例和实践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在财务杠杆方面,企业在适当负债和良好偿债能力的情况下,杠杆会发挥正效应,运用负债抵税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净利润。但对负债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成本率大于资本利润率,就会形成杠杆负效应,使得企业偿债压力过大,甚至有破产风险,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规模都可以影响到杠杆效应。在风险控制方面,国内外专家建议将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相结合,采取全方位的手段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风险控制应当贯穿公司经营活动的始终,建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从源头防范风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30 19:3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1 摘 要 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使企业蒙受难以弥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几点防范措施,希望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成因 对策
一、 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之中,由于各种无法控制、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诸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对外部环境变化应对能力不足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外部经济环境的约束,因此企业在作财务决策时只能被动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要求。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国家各项*的变化、法律法规条文的变化、市场总体经济走势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市场利率的波动以及市场总体物价水平的波动等等,这些变动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不可预计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使企业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
2.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许多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可利用的资金越多,那么这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就会越强,由此导致许多企业盲目的扩大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过分扩大企业的资金规模,极度的放松甚至是忽略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控制,导致资本结构严重不合理。如果过度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就会加大负债筹资的比率,而过高的负债比率会使企业借款的风险溢价不断加大。如果企业面临的市场不景气,企业的利润锐减,再加上企业应收账款增多,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此时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就很有可能不足以支付企业的利息,导致企业面临财务危机;若情况更严重,就可能使企业侵蚀自有资本,造成资不抵债,最后宣告破产。
3.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弱
许多企业在进行赊销过程中,往往并没有对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客户的资金状况等方面也知之甚少,赊销过程显得过于盲目,因此会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严重失控,使企业的坏账大幅度增加。设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大量应收账款长期被企业客户所占用,那么这个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势必不够理想,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较大。另外有一些企业的超储积压存货,使企业的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过大,这种情形同样会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过弱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比如在今年楼市*的背景下,多家房地产企业由于高库存、高负债,造成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而申请破产。目前我国还有许多企业的资金供应链十分紧张,企业的现金流处于“亚健康”状态。
4.风险管理系统与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成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十分混乱,财务信息传送滞后、缺乏准确性。另外,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 规章制度 存在设置不够健全合理等现象,致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科学的预测财务风险,缺乏应有的适应性与应变性。企业各部门间的财务关系不够明确,管理与使用资金时权责不够明确,容易造成企业资金使用缺乏效率,容易发生资金流失,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1.针对国家*制定战略规划
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趋势,因此企业通过对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建立风险预测机制,有效地预测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首先,企业应注意随时收集有关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通过搜集的有关信息,进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威胁。比如说如果人民银行在一段时间内一再的提高市场利息率、银行准备金率,这时候企业的财务人员就应当仔细的分析这些宏观*的变化是否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另外,如果会给企业带来机遇,那么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在机遇中寻求发展。对于这些发展机遇,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比如可以用投资报酬率、回收期与内涵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对于威胁,企业可采用风险转移法以及会计上的提取损失准备法等措施进行规避,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财务风险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为企业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做筹资决策时,应当权衡成本与收益,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筹资对象、筹资的额度与筹资的期限,使企业降低偿债的压力,保证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
3.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
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运动的规模与其生产特点,合理安排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以保证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形。应收账款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点,在赊销商品前确立合适的信用*,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确保信用*的全面落实。另外,企业还应做好资金的筹划工作,合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做到资金的合理配置,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高效归集和调剂内部资金,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要避免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短期的财务预警信号和长期的财务预警指标系统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使企业通过各种微小的迹象来预测并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孙林敏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经济师.2009(6).
[2]刘俊霞,王翠花.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会通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