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03: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9:02
在中国古代中,最复杂危险的*斗争就是夺嫡之争。在夺嫡之争中,有的时候一次错误的表态就可能导致整个局势发生逆转,比如唐朝贞观年间的魏王李泰就是如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唐太宗只能再立一个太子。当时竞争太子的人选主要有两个:唐太宗的第四子(嫡次子)魏王李泰、第九子(嫡三子)晋王李治。
李泰年龄居长而才华出众,之前与大哥李承乾争斗了多年,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势力和威望。相比较而言,李治除了性格仁孝之外没什么长处,全靠舅舅长孙无忌等重臣的支持。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唐太宗的内心还是倾向于魏王李泰的。
但由于“玄武门之变”的心理阴影,唐太宗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也要手足相残。而李泰的性格中有果断凶险的特点,当了皇帝之后极有可能会对李承乾、李治这两个兄*下杀手,这也是唐太宗倾向却不马上立李泰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李泰好不容易扳倒了大哥李承乾,眼看太子之位就要到手,却半路杀出李治这个“程咬金”来。李泰之前在夺嫡之争中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很了解父皇唐太宗的心思。于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将李治击败,李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有一次,李泰趁伺候唐太宗生病的机会,跟父皇表态说:“如果父皇立我做太子,等我登基之后就杀掉我的儿子,传位给我的弟弟晋王李治!”而爱子心切的唐太宗还真的相信了李泰的话,马上将此言作为传位李泰的依据向群臣展示。
李治的重要支持者褚遂良马上反驳道:“魏王如果成了天下之主,怎么可能杀掉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魏王此言大有问题。陛下之前立承乾为太子而过于宠爱魏王,才导致了如今的祸乱。如果要立魏王为太子,必须要先处理晋王。”
听完褚遂良的话,唐太宗大哭道:“我不能。”而此事之后,唐太宗对李泰的印象越来越差,心里的天平开始逐渐倾向于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