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12: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8:28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正在明末民初的史学家和剧本家张岱的一本小册子《夜航船》中有那样一段形容:
传国玺,秦始皇以卞和玉制传国玺,命李斯篆文。其文曰:“授命于天,既寿永昌。”传说卞和玉制为三印,二传国玺,一天师印,一茅山法师印。
传国玉玺因史册多有记录,虽终掩埋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其具有的取信度还是无比之高的。关于后两块印,后世也有有关传闻。后来秦始皇将和氏璧一分成三,取内中质地最好的全体酿成传国玺。
剩下的两块珍珠,虽没有迭传国玺的豪华,但也是天下罕见的至宝。内中之一制为“第二声治都功印”也就是下文谈到的天师印。此印为中国道教中正一派的天师用印之一,传为祖天师张道陵所遗。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一《传世官私印剑考》云:
祖遗玉刻第二声治都功印一颗,厚七分,横长各寸半,方纽,治净室也。丹印二颗,文同制一,厚七分,横长各二寸一分,金属杂成。 玉刻大第二声治都功印一颗, 厚七分, 横长各三寸半,金璃纽,白如冰雪……
此印为道教从来的次要乐器,是正一派至高证物,为历代掌教亲掌。多少经尘世故化,历史更迭,如昨天师印以变化国宝奇珍。
相比天师印,另一块茅山法师印的痕迹就愈加扑所迷离,此印又名九老仙都印。据《上清灵宝*》卷二七所载:
其印又常共同运用。据云:“佩之登山,虎狼精怪自伏,海洋风雨顺济,可管洞府仙政客兵”;常人佩之则能延寿、伏诸邪鬼;犬子惊啼、小孩儿有疾,皆可烧灰服之;另于安胎、祈嗣、解咒骂亦皆可用.
宋元祐年间,宋暂宗曾将此图章送给茅山法师刘混康,尔后该印没有断作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的镇宫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