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04: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9:22
攸乐山是基诺族的聚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一千多年前,攸乐人便开始在补远江(小黑江)两岸种茶。攸乐茶山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园四千亩以上,至今在龙帕村,巴来村留下的两千多亩古茶树其树围大多超过100厘米。明朝末年已有汉商进人攸乐山贩茶。攸乐茶山离澜沧江很近,澜沧江对岸是车里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东南亚各国。清*为了巩固边疆,为了掌控车里地区,同时也为了茶叶,曾计划将攸乐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镇。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清*在茨通筑起攸乐城,设同知一员,右营游击武官一名,驻兵五百,设盐课司,同时还规定,江外(澜沧江以西)的车里宣慰司要岁纳银粮于攸乐同知,清*赋予攸乐同知行使的权力很大。
攸乐同知设立时,攸乐同知管辖的地域相当宽广,据清《云南通志》记载,攸乐同知管辖的地域“东至南掌国(老挝)界七百五十五里,西至孟连界六百里,南至车里(景洪)界九十五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里”,已接近于今天一个地州级别。
然而,攸乐同知的设立受到了傣族上层人士的抵制和反抗,攸乐山一带连年发生起义,加之瘴疠流行,使官兵、大员们无法驻扎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才不得不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
攸乐同知的撤销使清*改变了对西双版纳改土归流的部分计划,也使六大茶山在清代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县级行政建制。攸乐同知撤销后,攸乐山的贡茶由倚邦土千总监管。
清代二百多年间,攸乐山没有茶庄,攸乐人不做七子饼茶,但攸乐人会做竹筒茶和茶膏。攸乐人做的茶膏颜色乌润,内服可治霍占1、嗝食、伤风、咳嗽,外用可消肿化脓。
清代攸乐山有茶园万亩以上,攸乐山⒛多个寨子都产茶,攸乐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买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买去做七子饼。攸乐山的茶至迟在道光年间已销到印度和欧洲,英国人克拉克在1886所写《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已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产的茶。
攸乐山社会发展缓慢,进人*仍刀耕火种,山地里种点包谷之类的农作物,农耕技术不发达,狩猎和卖茶还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因抗日战争爆发,六大茶山茶业衰退,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攸乐人生活更加穷困。1941年兵役和苛税已经让贫困的攸乐人难以承受,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已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而正在此时,茶商杨安元在攸乐山收茶时又因不尊重攸乐人的习俗,引起攸乐人的愤怒,双方发生冲突后事态扩大,1941年12月,饮乐人联络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举行抗暴起义,战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对面的曼林、牛滚塘、秧林、江西湾、倚邦等地。*动用军队也无法控制局面,后来还是云南省府*龙云出面安抚,才将攸乐人起义之事平息下来。两年的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挫伤,人口减少、茶园大量撂荒,后又因连年烧山开地种粮,茶园损毁很多,但到⒛世纪70年代,保存下来的成片古茶园仍有三千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