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2 04:3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8
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的一天,南京城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氛,那些平日里人模人样的豪门贵族们突然间蔫了,他们赶紧夹起尾巴,吩咐下人将自家红色的大门涂抹成黑色。街头上那些地痞流氓们也不见了踪影,一些名声不好的官吏也纷纷辞职,逃离南京城。
这就怪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畏惧?百姓纷纷猜测难不成是圣驾要巡幸南京,几日后,消息证实原来是佥都御史海瑞要巡抚应天十府。
海瑞的名声几乎是家喻户晓,这次上任对他本人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朝廷将国家赋税之地交到自己手里,感到压力很大。这次巡视的目的,一是要察看地方民情,二是要看看地方*的政绩如何。所以,当海瑞到了南京后,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吏,无不感到胆怯。
中国历史上,清官廉吏很多,但像海瑞这样有如此震慑力的确实极少。作为古代*无法超越的道德标杆,海瑞符合民间对清官的种种诉求。可是对大明官场来说,海瑞无疑是一个“怪物”,是一个“异类”。
到南京不久,海瑞马上投入工作,他针对江南官场的奢侈行为作出了种种*,颁布了一份《督抚条约》。这个条约可谓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其中规定了*参见巡抚时应该穿戴什么服饰,招待上级应该用什么伙食标准,就连不同等级的*住宅装修也做了详细规定。
海瑞的要求显然是过于苛刻了,他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招待巡抚的时候只能花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只能用二钱银子,酒菜标准是三菜一酒,严禁铺张。在*办公方面,海瑞又规定,不许用高价的厚纸,只能用低价的草纸等。总而言之,所有开支力求节省。
海瑞的清廉和苛刻让同僚们无法忍受,迫于压力,他们平时乘坐的八*轿不敢坐,只能骑个毛驴去上班。虽然从制度上来看,海瑞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奢侈浪费之风,但同时也没有人愿意实心办差了。有人以此推断,海瑞其实不像是一个*,而是一个精神斗士。
海瑞上任后,足迹遍布江南,他的出发点就是想为百姓办一些实事。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偏执和刻板也同样表露无遗。在海瑞看来,士绅群体就是国家的蛀虫,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吸食百姓的脂膏,对于这些士绅,必须要采取高压措施予以打击。
很明显,海瑞是将自己当成了百姓的代言人。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士绅群体,不见得他们的财富就是通过侵占乡民而得来的,这些人为官时拿国家俸禄,建功立业时又有赏赐,赋税也享有特权。他们积累一些财富本也不足为奇,可海瑞偏偏要将他们打上“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标签,硬生生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干净的财富。
一心偏向百姓的海瑞在办理积案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听说海瑞上任后,百姓以前不敢告的状现在有了胆子了,一天之内受理的案件就一千多起。海瑞制定的审理案件标准很奇葩,标准就是: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者,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意思很明白,在案情纠缠不清难以判断时,海瑞就采取这一标准,不管对错坚决站在百姓这一边。人们都说,海瑞似乎天生就和富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对错,富人都会输。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体现“为民做主”的执政理念,可凡事总逃不过一个“理”字,总不至于一刀切。海瑞的这个做法得到的社会反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百姓都高呼他是青天大老爷,而那些士绅们却大呼不公。
其实用今天的话来说,海瑞就是一根筋。在他看来举国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是正人君子,原因就是人们不能严格遵守圣人和祖宗的教训,放任私欲发展造成的。
海瑞上任不到一年,就引起了众怒,他被朝中御史*,说他
“不谙吏事”,“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罪名是捏造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海瑞喊冤。愤怒之下,海瑞指责“今举朝皆妇人也”,一句话又把同僚们一棒打死了。
结果不用说,海瑞在南京是干不下去了,据说他离开江苏时,沿路百姓欢送,但江南的官吏、乡绅,却躲在人群中弹冠相庆。古往今来,像海瑞这样至清的官找不到第二个,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白银十余两,不管他为官、性格如何,单凭这一点,也还是对得起“海青天”这个美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8
因为海瑞是一个非常严明的好官,在那个年代没有一个当官的不贪,海瑞的严明成了同僚发财路上的阻碍,所以他才会成为同僚的公敌。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9
我觉得这跟海瑞的性格有关,海瑞性格正直但也很固执,不懂得变通,容易得罪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40
海瑞以清廉、两袖清风而著称,并为后人所熟知。但是官场上并不是只有单纯的道德因素的考量,更是对一个*各种能力和*素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