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有什么功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07: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00:36
中医里面有很多治疗措施,比如有针灸,还有火罐等等,其实中医古方里面还有很多种治疗方法,比如有隔姜灸,其实是一种类似于艾灸的灸法,但是作用功效与艾灸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那么,一般隔姜灸都有哪些具体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呢?
1、隔姜灸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温热效果,经过经络穴位,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整,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这是隔姜灸疗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关键。
本疗法最早记录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由于疗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故舒适无痛苦,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所以隔姜灸已是临床常用的间接疗法之一。
2、适应症隔姜灸疗的方法应用很广,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证等。如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3、操作方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4、注意事项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
5、适宜人群女士痛经,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盆腔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体寒,手脚凉,粉刺。
男士前列腺炎,肾虚阳痿,性功能保健。
各类人群胃病,胃痛,胃胀,腹泻,便秘。
寒湿,肾虚引起的腰酸痛等。
6、使用频率治疗疾病期间,一周2次;日常温养阳气保健每周1次即可。
知道了什么是隔姜灸,在施灸过程中,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7、隔姜灸操作方法1、主角生姜。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厘米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牙签穿刺数孔。
2、施灸过程。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3、灸后处理。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8、三伏天为什么用“三伏灸”中,“隔姜灸+贴药”是最传统疗法。隔姜灸加药贴一般需要30-40分钟。之前要事先准备,精选的大老姜,要切成厚度相等的姜片。隔上姜片点燃艾灸,待灸燃尽再敷贴上药,只有这样才是正规定义的三伏灸。
特别强调,作为慢性疾病的治疗,三伏灸一般需要坚持三个疗程,也即连续三个夏天都要按时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疗。有的医院还推出加强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巩固疗效。
9、补肾中药推荐1、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肾虚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记载:“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本草经疏》中也说:“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2、黄芪
是一种古老的中药。黄芪的主要治疗作用为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四大功能。以治疗中气不足,如胃有下坠感,上气不接下气等症状较好。它还能健脾和胃,所以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3、鹿茸
中药里的鹿茸是补肾,益精血,强筋骨的佳品。对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妇女出现宫冷不孕,小便频数等症状时也可以适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