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科研中的四个效应]心理学常见的166个效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4 22: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3:04
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等方面,校本研究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不同心理的驱使下,教师的研究千峰万壑,成果鱼目混珠。因此,开展教科研,需要我们关注四个心理效应。
“眼球”效应
所谓“眼球效应”,笼统地说就是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方法造成醒目、轰动的效果,以便把别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达到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目的。一些教干或教师片面地看到教科研能够抬高身价、提高知名度、引起有意注意,并在评先树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他们从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出发,“积极”参与到教科研工作中来。他们参与教科研的真正目的是“四为四不为”:为了证书,为了装潢,为了名利,为了引人注目;而不是为了促进自身成长,不是为了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是为了优化教育生态和教学过程,不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为了吸引眼球而热衷于教科研的人,喜欢虚报浮夸,搞花架子,善于做表面文章,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的在研究上隔靴搔痒,轻视实验,敷衍了事,虎头蛇尾,甚至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要避免教科研中的眼球效应,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教科研作用的正面宣传,让教干、教师明确教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探索规律,提高质量,而不在于对个人和集体带来的短期利益。第二,严把课题管理“四关”,一是严把课题“立项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立足实际,选择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参考作用和探索价值的课题立项;二是严把课题“过程关”,切实培训,按时开题,及时指导、检查、督促,适时研讨交流,重视实验过程和研究结论,加强中期管理,使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三是严把课题“结题关”,指导课题组梳理实验材料,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结题报告,严防抄袭拼凑、突击蒙混过关;四是严把“应用关”,重在加强课题成果转化,把课题成果与教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题的真正价值。第三,实行打假和问责制,凡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第四,公开教科研过程与结果,教师要及时在博客中报告课题研究动态,展示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报告和研究情况总结、案例研究等材料,增强研究的透明度,拓宽交流渠道,启迪智慧,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结果。第五,搞好教研、科研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追求教科研的实效性,避免两张皮现象。
“搭便车”效应
课题研究既可以是个人独立承担,也可以采用多人合作形式,所以就有一些“乖巧”的教师挂名参与课题研究,这就形成了“搭便车”效应。所谓“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在课题组内出现“搭便车”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存在“搭便车”的客观条件。课题组人员未满,尚有增加成员的空间;学校和教科研组织还未指定禁止“搭便车”的规定。二是有些教师存在着“搭便车”的主观动机。教师乐于“搭便车”是为某些期待的利益,他们看到只要课题上有了名字,就会在评先、树优、晋级、评聘等活动中获益,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投机取巧加入了课题组,却不愿付出,只想坐享其成。三是缺乏制约机制,课题组分工落实不到位。虽然在课题立项时就已经明确了分工,但是如果没有人监督,分工约定与个人自觉性是靠不住的,这反而纵容了懒散和搭便车的行为。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成员承担课题实验的成绩缺少有效的评价,课题组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成员,“平均主义”盛行,个别成员得过且过,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五是成员排名与出力多寡不对称,造成有些成员的心理失衡,不愿付出应有的劳动。
克服教科研“搭便车”效应,需要我们做到: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做到分工加协作,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得干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鼓励开展适当的合作与竞争。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是实现课题组共同愿景的根本途径,而成员间的合作又是与正当、理性的竞争分不开的,即所谓“合竞”。在合作中竞争,彼此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完善奖惩机制。课题组视成员对课题的贡献情况,将其利益与之挂钩――或调整成员,或表扬批评,或分配奖金等等。四是建立“会商交流”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汇报完成任务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形成新目标、新任务、新措施、新合力、新动力。五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完成任务为荣,以逃脱责任为耻。六是健全课题管理制度。杜绝不劳而获的行为。
当然,对一些积极进取而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来讲,“搭便车”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从中学习教科研的思路、方法、流程和经验,而且能够感悟内涵成长与教育发展的真谛。对此,我们不仅不能反对,而且应予以支持和鼓励,把“搭便车”改造成骨干教师与之结对帮扶的一种内培形式。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实质上是非理性的从众心理――随大流。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一旦有一只羊动起来,其他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所具有的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陷入*或遭到失败。在每次课题立项申报的时候,有些教师看到其他教师参与教科研,自己也马上参加课题研究,这是典型的羊群效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环境的影响。本校或本地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高、人数多,不少教师就有做出回应的冲动。二是攀比心理的影响。别的教师参与课题立项,自己也不甘落后,会争取参与到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中来。三是博弈心理的影响。在同一专业或同一层面的其他教师有课题的情况下,为取得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会有参与课题的倾向。四是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对教科研的宣传,特别是来自专家的报告以及名校、名师成长的报道,也深深触动着教师浮躁的心。五是跟风的影响。什么课题时髦或其他教师立什么内容的课题,自己一律不加选择地跟进。
教科研工作中要避免“羊群”效应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做到:一是确定教科研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教科研课题的选择不仅要注意其前瞻性,而且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行性问题,这样才会增强自己参与教科研的针对性,减少盲从。二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有所选择、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也是消除羊群效应的关键。我们在参与教科研的时候,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分析。三是理智面对课题研究。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教师有了理智,就会理性地对待教科研,在是否参与课题研究、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等方面做出慎重选择;一旦确立课题,就会完善实验,深入研究,缜密分析,科学推论。四是要增强自身判断、选择能力。判断能力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逻辑的支撑,面对外来的信息,我们不能兼收并蓄、偏听偏信,见风就是雨,必须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明辨是非,善于扬弃。
当然,“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教科研典型,因势利导,让他们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在教师的教科研中,也存在着“共生”效应。这是因为:一是教师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社会互依性是教师合作共生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组内,每个教师将自己的目标与集体目标、他人目标结为一体,求得共同实现。二是教师的个人实践智慧需要在集体合作中提升。在课题实验中,教师只有同伴互助,集思广益,才能推陈出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推进课题研究。三是合作有助于教师课题研究的成功。对每位教师而言,合作是一种力量,一笔财富。课题研究涉及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工作,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发挥群体合作的力量,才能无往而不利。四是校本研究需要教师的合作。学校的发展不能单靠哪个人,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为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自然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
建立融合共生的教师关系,需要我们:一是提高对合作意义的认识。价值取向的一致是合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在于互利,就会把个人的参与和贡献看成是实现研究目标的一部分,积极搞好协作。二是形成共同的愿景。课题组应该有一个共同愿景,即在研究*同成长。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个感觉遍布到整个课题组的活动中,把实验和研究活动融会起来。三是端正合作的态度。平等待人是维系合作的基础,诚实守信是合作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课题组作为一个团队,要想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它的成员之间就必须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学会赞赏别人、宽容别人,信守诺言,以诚相待。四是重视他人的作用。提高合作效益的最佳方式是用人之长,只有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五是要有主人翁意识。完成课题离不开每个成员的独特贡献。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责任,才会赢得其他成员的好感和认同,才能与其他成员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求合作的同时,教师也要保持协作中的独立性,解放思想,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