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求认可和人生课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30 07: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2:38
多莉阅读笔记第229 / 365天
今日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译】渠海霞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一、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自由是什么?金钱能够带来自由,例如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等,人生中很大一部分的自由可以通过金钱带来。
但是获得了巨额财富,人就能够获得自由吗?回答是不是,还有很多不是用金钱就可以获得的自由,例如:感情、友谊、幸福感、人生的价值…
在人际关系中想获得他人认可的*让我们会丧失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人之所以会寻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这就会造成为了获得表扬而做某事,如果不能得到表扬就会愤怒或者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要活在自己的人生中。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么我们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而且,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么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三、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要解决满足别人的期待和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之间的冲突,我们需要解决课题分离的问题。
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何辨别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在亲子关系中,如果是孩子的课题,我们家长不是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告诉他哪些是由他负责,不同选择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及他要承担相应选择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需要,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父母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作为父母我们要竭尽全力地给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因为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四、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作为父母一定会担心甚至会想要去干涉,但是,请记住“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亲人,更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问问自己“即使对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够信任和爱吗?”
我想到:
1.不用赏罚式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赏罚式教育。我们会对孩子说:期末考试得了满分我就带你去海边玩。做不完作业不许出去玩。
孩子会为了去海边玩努力学习。但下次就得有更大的好处他才能努力学习,或者你提的条件不是他想要的,他就选择不学习。
我家孩子就经常这样,在寒暑假要讲条件才能学习,去上兴趣课。如果你提的条件不是他想要的他就不做。起初我会满足他,这样他高兴,我也高兴。我们双方的目的都实现了。但是后来,没有好处,他就不做事。而且条件越来越高,很难满足。我就选择不做奖赏,做不做是你自己的事,不再有奖赏。这个时候完成作业就是他的课题,上兴趣班也是他的课题,他可以选择不做作业,不上兴趣班,但相应的结果也会由他承担。现在假期他都会主动完成作业。想上什么兴趣班也是由他选择。
2.不寻求他人认可
在亲密关系中我曾经是在不断寻求爱人的认可的。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关系很紧张。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后来我逐渐放下对他人认可的过度重视。做事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在做事情前想清楚,“是我想做,还是别人希望我做。”如果是我想做,那么就不要期望他人的认可,如果是别人希望我做,那么我有拒绝的权利。当然别人也有权利拒绝我对他们的期望,慢慢地我和爱人的关系出现了缓和,因为我不会再为了不得到爱人的认可,而焦虑甚至是愤怒。同时也不再希望爱人能按我的期望做事。
3.在亲子关系中放下孩子的课题
现在我还不能完全放下孩子的课题,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干涉他的课题。但我努力去放手,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文中提到当孩子不按我们的期望去做事时,我们还能信任他、爱他吗?有时候真的做不到还能信任他。尤其是孩子一次次食言后还能再信任他。其他人应该就更难了。我应该是还没有划分清楚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对于他人的课题还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