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9 18: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9:0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转入堑壕战,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步兵以密集队形集群冲锋会遭到机*的火力导致大量伤亡。一战后期德*队为打破堑壕战的僵局采用一种称为“暴风突击队”的小分队“渗透突击战术”,当时机*的重量大不适合单兵便携需要近距离的火力猛烈而又轻便可靠的单兵使用轻武器,1917年德国研制了使用手*子弹的自动武器来配合渗透突破堑壕的突击战术。定名为MP18,设计者为胡戈·施迈瑟,后来经过改进而成MP18Ⅰ,由伯格曼兵工厂生产,
MP18冲锋*采用自由机*原理,适合该闭锁系统是鲁格手*使用的9mm口径派拉贝鲁姆手*弹 (9×19mm Parabellum)。为能有效散热采用开膛待机方式,*机通过机匣右侧的拉机柄拉到后方位置,卡在拉机柄槽尾端的卡槽内实现保险。这样的固定方式不够保险,意外受到某种震动时拉机柄会从卡槽中脱出,导致*机向前运动击发*弹发生走火MP18最醒目的特征是*管上包裹套筒,套筒上布满散热孔,连续射击有利散热MP18冲锋*只能全自动射击,预见到会有大量的弹药消耗量。德军计划的暴风突击队包括配备MP18的*手与配备运输弹药推车的弹药手。德军突击队的士兵把MP18冲锋*称为“Kugelspritz”可译成“子弹喷射器”(bullet squirter)
此图为蜗牛型弹鼓的MP18冲锋*填装弹药情形
原本MP18冲锋*是采用横插在*身左侧的直型弹匣供弹,不过由于德*方*械委员却坚持要使用容量32发蜗牛型弹鼓供弹,还要求*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呈55°与鲁格手*相同的角度,原因是它最初是为鲁格P08手*设计的。为此MP18的冲锋*的弹匣插槽又做了些修改。但是后来因为装上蜗牛型弹鼓后*身质心左移,在实战使用上笨拙,填装又繁琐,制作上复杂而且也有容易卡弹等等的缺点,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MP18冲锋*又改回容量20发直型的弹匣供弹,*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呈90°垂直。
MP18冲锋*的问世虽然对战局没有决定性影响,已引起协约国方面的重视。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冲锋*是在禁止继续研发与制造的武器之列,战前生产的MP18只能交由德国(魏玛共和国)*使用。MP18Ⅰ冲锋*转移到瑞士工业公司授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