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1:26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穿础扁飞壮读憋嫂铂讥"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1、而。
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2、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长顶拜雇之概瓣谁抱京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1、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3、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拼音:suǒ
释义:
1、处,地方: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2、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3、量词,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4、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所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5、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所敬。
6、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诊所[zhěn suǒ]
个人开业的医生给病人治病的地方。
2、所属[suǒ shǔ]
统属之下的或自己隶属的。
3、场所[chǎng suǒ]
活动的处所。
4、公所[gōng suǒ]
旧时区、乡、村 *** 办公的地方。
5、居所[jū suǒ]
公民暂时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场所。与住所不同,一个公民可以有多处居所,但大多数国家规定一个人只能设一处住所。
为-为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为(为)wéiㄨㄟˊ◎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变成:成~.◎ 是:十两~一斤.◎ 治理,处理:~政.◎ 被:~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姓.为-其它字义 --------------------------------------------------------------------------------● 为(为)wèiㄨㄟˋ◎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表目的:~了.~何.◎ 对,向:不足~外人道.◎ 帮助,卫护.《礼记·檀弓下》:“夫子。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如 释义 rú①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②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③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④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⑤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⑥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⑦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勿伤.”⑧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⑨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⑩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