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 民歌民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00:15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下称桂歌)是鄂豫皖地区大别山民歌,这是它的曲调确立的。因了这曲调,安徽的金寨县、湖北的红安县、河南的商城县和新县都曾说这首*歌曲诞生在自己那里,因为这曲调所借用的原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跳龙门》)是流传在整个大别山的民歌调。也正是因了这曲调的地域性,才使江西和四川的*老区在争这首歌的诞生地时,最终被*党史部门所否定。
那凭什么我就敢那么肯定它诞生于新县呢?是时间,是无法改变的时间。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啦,亲爱的农友们啦,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这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
翻开《豫南*史》(*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著,董雷、刘新民编)、《新县*史》(*河南*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等党史、*史著作,上面都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满怀地高呼:“中国*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人民多么兴高采烈,作者多么*澎湃!那曲调,轻快明朗,那歌词,充满胜利的豪迈!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便立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区域派来观摩的代表所喜爱,他们纷纷记录传抄,把它带回自己干*的地方,去鼓舞群众,团结群众,掀起新的**。
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令人最最难忘,惊天动地的大事象刻刀把那点点滴滴刻进了参与者的脑海。于是,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者对当时的细节还念念难忘。
51年过去了,*老前辈,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还清楚地记得:“《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都参加修改过。”(根据1980年5月新县县史采编组录音整理材料,该材料现保存在新县文管会档案室。)这位刚正不阿的*老人,当时正任鄂豫边特委委员,亲自参加了柴山堡根据地的创建,亲眼见证了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成立。那场景是激动人心的,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也是深刻难忘的。连哪些人参与修改的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热泪几乎都要夺眶了。
53年过去了,著名作家、*家,当年任鄂豫皖*宣传*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年5月又回到了新县,他走进当年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当即赋诗:“三年征战在此地,劫后重来无故人。”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多少往事涌上了他的心头。在新县*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见到橱窗内陈列的土地*时期的手抄歌本,看到上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立即回忆起其中的歌词,并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据当年访问者记录材料)。
64年过去了,1993年5月,中国信阳第三届茶叶节,阔别故乡46年的李德生将军回到了故乡新县陈店乡。他站在木城寨下,回忆当年参加*的经历。说:“1929年,我参加了儿童团,当儿童团长,拿着红黑两色的木棒,站岗放哨。特别是当地成立苏维埃的时候,来的人很多,热闹得很呐。大家敲着两人抬的大鼓,唱着自编的*歌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后来,我参加红军,长征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这首歌唱到了那里。这首歌,最好听了。”(笔者当年亲自参与接待工作,亲耳聆听了将军的回忆。)
72年过去了,2001年7月,商城籍作家余英茂来到了新县,他采访了92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周凤山。余英茂问她会不会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还记得当年演唱的时间和情景吗?周凤山老人激动地连声说:"会会会!会唱!你听着啊!"老人于是一边拍手,一边唱了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毕竟年龄太大了,周凤山唱得很慢,唱到后来几乎一字一顿。余英茂怕老人累着,劝她别唱了,她好象没听见一样,继续唱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周凤山还向采访者回忆说,1929年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她是一名宣传员,她说:"那时我领着大伙儿唱,把山都震响了!人人都会唱,小孩儿也会唱……"。(材料见2001年7月13日《郑州晚报》,笔者当年也亲自参加了采访活动)。
时间,时间!人们的回忆都在指向一个时间,1929年8月(农历)那个桂花盛开的时间,那个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苏维埃政权成立的时间。
"八月桂花",这不是一般诗歌的比兴,后来这首歌在流传中人们还根据自己成立苏维埃的时间作过修改。
新县党史专家陈士农告诉笔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征集*史料时,访问了一个84岁的老党员邓永言,土地*时期,邓永言曾任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苏维埃差派委员。邓永言回忆,在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唱过《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对第一句歌词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开"。邓永言说:"因为我们弦西区建立乡、区政权时都在*十九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弦南区(即柴山保地区)建立乡、区及光山县苏维埃时唱的。因为他们是头一年(即1929年)农历八、九月建的。那时桂花盛开,所以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来庆祝政权成立。"邓永言老人的回忆很具体,也很有说服力。
还有,还有很多人的回忆,都把时间指向1929年8月。
那么,这首歌是谁写的呢?
戴季英十分肯定地说:它产生于柴山保当地。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的词作者是一个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岱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他的几个儿女都参加了*党,大儿子岱左明还是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岱觉先也深受*影响,因而填词创作了"桂歌"。
成仿吾的回忆说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但他不知道名字。现在河南省商城县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说这位姓王的作者是该县爱好文艺的*烈士王霁初。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同意。为什么?还是时间,是时间告诉我,王霁初不可能是这首歌歌词的原创者。
只要我们不能否定戴季英等*老人对1929年8月这个时间的回忆,只要我们不能对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成立时间予以否定,那王霁初就不可能创作了这首歌曲。
王霁初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烈士。王霁初搜集整理创作过许多*历史民歌。王霁初也应该搜集到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因为他的爱好和特长,他还应该为这首歌的流传作过贡献,但我仍要说他不可能创作这首歌。因为在1929年8月这个时间,王霁初还没有参加*。
还是来看看王霁初的简历吧。王霁初,生于1893年,逝世于1932年,他本是商城县西大街王家大门楼中的一个少爷。他的大伯父王礼堂是清末举人,作过清辽宁省海城县令。清朝灭亡后,王礼堂受到张作霖赏识,被张作霖封为东北四省剿匪督办。王礼堂官场得意,但有一项遗憾,膝下无子,于是,立了自己的亲侄子王霁初为继子。王礼堂还通过关系和财物,在东北为王霁初谋了个*的职位。可这王霁初心思根本不在官场。他从小喜欢唱戏,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就在王礼堂为他谋到了*职位,走马上任的关口,他竟不辞而别,到北京当票友唱戏去了。王礼堂气疯了,派人从北京找回王霁初,不管怎么打骂,王霁初就是不改爱唱戏的初衷,并寻机从东北逃出,回到老家商城。此后,王霁初还曾组织戏班子外出唱戏,还写出了一篇《艺术论》的文章。1929年12月25日,红军打下了商城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门楼子,也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大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却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此时,打下商城的红军要建立苏维埃政权,政权里也需要文化人,就把王霁初放了出来,动员王霁初参加了*,并让他担任"红日剧团"团长。1932年10月,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不久,为*献出了生命。
由王霁初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柴山保地区开始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王霁初并不在柴山保,也还没有参加*,无论从他的经历和感情,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热情歌颂苏维埃的歌曲来。
时间啦,时间,你就是这样的无情!我也很想为"桂歌"找到确切的作者,我也很想怀念为*牺牲的王霁初烈士,可是,我又坚信这样一句名言:“真实就是美!”我想王霁初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同意这句话的。
桂花馨香应时开,“桂歌”流传永不衰。我愿,这首大别山的*历史民歌越唱越响,永唱不衰!我愿,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00:16
东阳江两岸,素来是“看云山何须图画,听鸟歌不用笙簧”的歌山画水之地。在这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文化乐土中,不知萌生了多少五音相喧、七彩纷呈的民间文艺之花。就说东阳民歌的数量之多,质量之佳,流传之广,实可谓“奇葩朵朵放光华,香飘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去农村采风时,有位民歌手为了显示东阳民歌的绚丽多姿,他随口用数字加以开列:《一匹绸》、《二姑娘相思》、《三番十二郎》、《四季调》、《五更歌》、《六勿亲》、《七朵花》、《八洞神仙》、《九连环》、《十杯酒》等,足以说明民歌之多。在洋洋大观的民歌当中,经过乐家的慧眼识珠,加工提高,光在省级以上专刊发表的有《韭菜歌》、《盼姑娘》、《亲家母》、《凤仙花》、《牧牛山歌》、《探亲洞房》、《什么东西送小妹》、《养猪娘》、《姑嫂观灯》、《丰收莲花》等二十几首。其中曾参加省汇演获奖的有《牧牛山歌》、《探亲洞房》、《十二月花名》等。特别是《韭菜歌》、《盼姑娘》、《亲家母》三首歌,1956年由浙江民间歌舞团合唱队排练后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这土色土味、独具芬馨的东阳民歌在京城轰然打响。其中《韭菜歌》得到中国音协*的首肯和赞扬,说它“质扑、真情而含蓄”。《盼姑娘》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莘在会刊上撰文美评:“改编者加上第二声部挑担时那‘咯吱咯吱’的声音衬托,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用方言演唱的《亲家母》,虽然外地人听不懂,但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动作,两个亲家母的一番矛盾冲突后重归于好的戏剧性情节,观众却全然意会,拍手称好。
这三首歌曲,接着在全国性的《歌曲》、华东区的《广播歌选》、浙江的《浙江歌选》上刊登介绍,并由中国制片厂灌制成唱片。
接着,东阳民歌《凤仙花》、《百工莲花》等又破土而出。人称“凤仙花,蓬蓬开,张口花香喷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表演唱歌曲选》发表后,又被评为浙江“优秀民歌”,并获奖励。后来,洪铁城先生将《凤仙花》、《韭菜歌》、《盼姑娘》、《亲家母》四首民歌予以重新构思,切分组合,成为形象崭新、走向时代的《梅花姐》,以小组唱的形式上了*电视台。2005年5月15日,东阳民歌《凤仙花》、《百工莲花》又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大舞台上一展风采,成了“中国回忆”栏目中江南民歌的代表作。
别具风味的东阳民歌,自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是一串闪烁灿烂的明珠。像《凤仙花》、《亲家母》、《韭菜歌》、《盼姑娘》等,历经不断的改革创新,它们尚在民间广泛流行。具有如此艺术魅力和数量的精品之作,确实称得上是“色彩瑰丽的艺术珍宝”。有关专家指出,东阳民歌完全有条件向上申报,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参考资料:http://www.dyrb.com.cn/old/news_view.asp?newsid=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