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什么样的比较有珍藏价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0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13
1、发行年代久远的(如:清大龙邮票、*早期以及解放区邮票等);
2、发行量小的(如:1980年新中国第一套生肖猴年邮票等);
3、发行的历史背景特殊(如:新中国“*”时期的邮票等);
4、发行后发现出现重大错误而收回的(如:“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等);
5、新中国早期小型张类(如:“梅兰芳”小型张等);
6、热门题材且发行量偏小(如:“徐悲鸿绘画—奔马”等);
7、1991年以前发行的多数J、T 票小型张(如:“云南山茶花”小型张等);
8、1991年以前的获得过最佳邮票奖的(如:1990年最佳邮票奖“韩熙载夜宴图”等);
9、近期发行的新品种,而且发行量偏小,一般在邮票年册中没有的(如:“安徒生童话不干胶”等);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13
存世量决定升值潜力
股票有时的确比邮票赚钱赚得爽快干脆,但它是单调的赔与赚之间的较量,这种只为投资赚钱的单一行为似乎缺少点情趣。前几年在股票市场门口无人问津时,邮票市场也正在经历着一场连续十年低迷的尴尬,然而不同于股市的是有不少集邮爱好者却也正好抓住这一时机在补缺捡漏,因为他们不仅是个投资者,更是个收藏者,作为“两栖动物”的他们既可以在赚钱的水里游泳,又可以在收藏的陆地上奔驰,决不会受到水源干涸的威胁而濒临绝境。因此,在目前邮票市场逐渐回春或即将出现*时,他们能摇身一变成为赢家。
1967年之前的“老纪特”邮票最值得投资收藏,因为它们存世量少,消耗很多,基本上都沉淀在广大的收藏群体之中,因此,“老纪特”邮票的价格都较高,保值、增值比较稳定,是长期收藏投资群体的首选。
老纪、特邮票发行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967年,是其间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统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共计494枚、特种邮票511枚(均包括再版票、“东北贴用”票、无齿票和小型张、小全张),荟萃了新中国邮票设计史上最优秀名家的设计手笔,其特点是热门题材多,大套票多,优秀作品多,其间有在新中国发行史上创单套票枚数之最的特4《广播体操》(40枚);选题、设计、印刷俱佳的风光票:特67《黄山风景》16枚; 动物票:特56《蝴蝶》20枚,特38《金鱼》12枚;花卉票: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邮迷喜爱的许多优秀邮票都出在这一时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邮爱好者们很少花钱买新邮。当时的纪、特邮票主要用于邮政通信,所以收集信销票相对容易些。如果按照当时集邮人数为100万计算,很多邮票的发行量都在六七百万枚甚至上千万枚,这在当时是很大的。即使是今天价格已涨至4万元左右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在当年也是摆在邮局柜台里乏人问津。
现在“老纪特”邮票存世,主要为三种形式:一是新票,二是盖销票,三是信销票,后者占绝大多数。1960年~1964年是新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而当时的集邮者,也多为月收入40元至60元之间的工薪阶层,因此只能以集信销票为主。像《牡丹》小型张面值2元,《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面值3元,那时对于邮迷,都是天文数字。正因为如此,类似老纪特邮票的新票凤毛麟角,盖销票也不多见,即便是信销票,也存世不多,十分珍贵。
由于“老纪特”票大量沉淀于通信之中,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众多集邮者回过头来再去寻找老纪特新票时,才觉得其新票的存世量已少得可怜,即使是全品相的信销票,有些也要“踏破铁鞋”才能觅到。而像《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景》、《金鱼》、《牡丹》、《菊花》、《蝴蝶》等大套票,则是更难一一收齐,一些当年发行量仅2万至4万枚的小型张、小全张如今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珍邮。现在老纪特票中的不少精品,已悄悄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5000元、特4《广播体操》(原版)4800元、特38《金鱼》3000元、特44《菊花》3500元、特56《蝴蝶》3000元、特57《黄山》5000元、特61《牡丹》3000元,虽然市价都不低,却都是近期市场上难寻觅的品种,不是你涨就是我缺。
尽管“老纪特”票几乎快成历史文物,但目前确实有不少品种的价格还远没有升到应有的价位,专家认为,“老纪特”邮票的收藏价值不容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收藏理念的增强,“老纪特”票集藏的黄金时代终究会到来,而先期在低价位买进的人也终将会获得很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