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39
楼主,你所先天性疾病1.胚胎学病因 *和直肠的发育,发生在第4周~6个月期间,胚胎长度为4~200mm阶段。在胚胎4mm时,后肠扩大与尿囊相通,形成泄殖腔,为一盲囊,中肾管开口于泄殖腔内。胚胎5mm时,泄殖腔与尾肠延伸相通。在体壁的腹侧有泄殖腔膜,系外胚层与内胚层相融合的很薄组织,使泄殖腔和体外相隔。第4周泄殖腔开始分成两部分,背侧部形成直肠,腹侧部称为尿生殖窦。其分隔过程是中胚层组织向尾侧方向生长,称为Tourneaux′s褶。间质从侧壁向内侧方向增生,称为Rothke′s襞。两种组织结构在中间融合形成尿直肠膈。 随着泄殖腔的分隔,泄殖腔膜也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尿生殖窦膜,后侧成为直肠膜,并构成原始会阴。在第7周末,尿生殖窦向外开口,第8周时直肠肛膜破裂。在此之前,从第5周开始,外胚层向内发展形成肛凹,并逐渐加深接近直肠,最后两者相通。 生殖器官和会阴的形成与上述发育过程同时进行。在女性:内生殖器官是由苗勒管形成,向下延伸至中胚层的泌尿生殖隔深处,其中段和下段融合,形成子宫和*,未融合部分形成输卵管,中肾管退化。生殖襞的后半部与尿直肠隔的会阴距状突融合,形成会阴和叉状的*前庭原基,其前半部形成小*,生殖隆凸未融合而形成大*。在男性:内外生殖器和会阴形成时,*发育,中肾管形成输精管,苗勒管退化。生殖襞向中线靠近覆盖尿生殖窦孔,并逐渐愈合形成球部和*部尿道。生殖隆凸形成*。在胚胎第4个月时,会阴向前后方向迅速增长,使*移到正常位置。 直肠*畸形的发生是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的结果,男性和女性基本上是相同的,仅是解剖上的区别。泄殖腔分隔过程的结果,尿生殖窦与*直肠窦之间相通,构成高位或中间位畸形,发生各种*直肠发育不全及直肠与尿道或*间的瘘管。*后移过程障碍和会阴发育不全的结果,构成低位畸形,发生*皮肤瘘,*前庭瘘,*狭窄等。 2.局部解剖 *直肠的局部解剖和排便控制机理是个复杂问题。新生儿肛管长度1.2cm(0.8~2cm),直肠长度5.2cm(3.5~7.5cm),近*处存在前凸的直肠会阴曲,肛管纵轴与会阴平面交角85°(60~90°)。腹膜反折距*约2.9cm(2~4cm),骨盆神经从位于骶前距*约3cm。直肠末端的环肌束向下延伸并增厚形成的括约肌,是平滑肌,呈不自主的收缩状态,以闭合*。环绕直肠的外括约肌是横纹肌,可随意志而收缩,包括尖顶袢、中间袢和基底袢三个肌群。肛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应视为一个统一体,共同构成控制排便的三个重要肌环,称为三环系统 (triple loop system)。具有直接反向压迫作用和绞锁机制,对*进行有力的控制。三环袢完全损伤,即导致*失禁。在肛管盲肠畸形时,各肌纤维发育不正常,纤维走向亦有改变。外括约肌包括耻骨直肠肌肌纤维称为横纹肌复合体(striated muscular co mplex),以利手术进行。直肠耻骨肌在直肠肛管交接处形成一个环状吊带,称为耻骨直肠环(Pubo-rectl sling),收缩时增加直肠下段的压力,起到排便的控制作用。盆腔肌左右两束肌群总称肛提肌,形成小骨盆腔内协调的收缩作用,帮助排便。联合纵肌是内、外括约肌间的纤维性组织,起固定肛管作用并协助排便。肛管直肠畸形手术时,应尽量保持*直肠周围肌群的完整性,以获得较完善的排便功能。 编辑本段病理分型 *直肠畸形的分类方法很多。1970年经Stephens倡议而制定的高位、中间位和低位的国际分类法,以直肠盲端与肛提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关系作为区分,在骨盆的侧位X线片上,从耻骨体中点至骶骨尾骨之间的连线,即耻尾线(PC线)作为耻骨直肠肌位置的标志(图27-1)。直肠盲端位于此线以上者为高位畸形,位于此线或稍下方为中间位畸形,低于此线者为低位畸形,同时又按性别、瘘管的有无、部位而分为许多病型。由于此分类法过于复杂,影响临床应用,为此,1984年世界小儿外科医师会议又重新讨论,仍以国际分类法为基础,制定比较简化的方案。 直肠*畸形新分类法: (一)男性 1.高位畸形 (1)*直肠发育不全:①直肠前列腺尿道瘘:瘘管开口于后尿道,无*内括约肌、外括约肌不明显,盲端位于PC线上。②无瘘:盲端与尿道间可有纤维索带连接,无*内括约肌,仅有外括约肌痕迹,盲端平或高于PC线。 (2)直肠闭锁:直肠盲端止于不同高度,*及肛管正常,有*内、外括约肌及提肛肌,且与肛管保持正常关系。 2.中间位畸形 (1)直肠尿道球部瘘:直肠盲端位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之上,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盲端瘘口、*内括约肌缺如,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与I线之间。 (2)*发育不全、无瘘:直肠盲端终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之上,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盲端。*内括约肌缺如,外括约肌仅见痕迹,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与I线之间。 3.低位畸形 (1)*皮肤瘘:瘘管开口于*至尿道背部正中线上的任何部位,以*部居多。肛管呈瓣状,瘘管被菲薄的皮肤缝掩盖。耻骨直肠肌正常。 (2)*狭窄:*及内、外括约肌正常。 4.罕见畸形。 (二)女性 1.高位畸形 (1)*直肠发育不全:①直肠*瘘:直肠盲端开口于*后壁中部。②无瘘。 (2)直肠闭锁。 2.中间位畸形 (1)直肠前庭瘘: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上或稍下,瘘管长1~2cm,通过耻骨直肠肌,沿*后壁开口于*前庭窝。 (2)直肠*瘘:瘘管开口于*膜上方,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盲端与瘘管。 (3)*发育不全、无瘘:直肠盲端终于*下端平面,尿道及*正常。直肠盲端位于I线或其下。 3.低位畸形 (1)*前庭瘘:瘘管甚短,直肠与*紧密相邻。耻骨直肠肌正常,有*内括约肌痕迹。*外括约肌有时存在,瘘口位于*前庭部,瘘口周围为粘膜。 (2)*皮肤瘘。 (3)*狭窄。 4.泄殖腔畸形 5.罕见畸形 合并畸形 (一)泌尿生殖畸形 一组报告200例中,28%伴有泌尿系畸形,其中15%是影响生命的,20%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半数在泌尿系与直肠之间有瘘管存在。高位畸形发生率为54%,低位为16%。因此必须早期进行系统检查,了解瘘管的部位,膀胱输尿管返流情况,要在肾功能损害之前进行矫治和早期闭合瘘管。 (二)心脏畸形 由于发生肛管直肠畸形之时,恰在心血管系统发育的时期,因此伴发畸形亦多,占7%~12%,较一般小儿发生率高20倍,最常见的是四联症和室间隔缺损。 (三)胃肠道畸形 无肛伴食管闭锁是最常见的,发生率在10%左右。其它肠道畸形约有4%,如肠旋转不良和肠闭锁,因此,当发现消化道下段有畸形时,应仔细检查消化道上段。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仔细观察会*即可发现在正常*位置没有*,特别是生后24小时不排胎便,就应及时检查。如能早期发现,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位肠梗阻症状。在无瘘的或伴有狭小瘘管的病例,往往在出生后早期即发生急性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在*直肠狭窄或伴有较大瘘管的病例,依据其狭窄程度和瘘管大小,可在几周、几月甚至几年后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粪石形成、继发巨结肠等慢性梗阻症状。 (一)高位畸形 约占40%,男孩多见,往往有瘘管存在,但因瘘管细小,几乎都有肠梗阻症状。骨盆肌肉的神经支配常有缺陷,并伴有骶椎和上尿路畸形。此型病例在正常*位置皮肤稍凹陷,色素较深,但无*。哭吵时凹陷处不向外膨出,用手指触摸也无冲击感。女孩往往伴有*瘘,开口于*后壁弯窿部。外生殖器亦发育不良,呈幼稚型,粪便经常从瘘口流出,易引起生殖道感染。男孩常伴有泌尿系瘘,从尿道口排出气体和胎便,可反复发生尿道炎、*头炎和上尿路感染。 (二)中间位畸形 约占15%。无瘘者直肠盲端位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旁或*下段附近,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远端。有瘘者其瘘管开口于尿道球部、*下段或前庭部。其*部位的外观与高位畸形相似,也可以从尿道或*排便。探针可以通过瘘口进入直肠,在会*可触到探针的顶端。在女孩以直肠前庭瘘多见,因瘘口位于*前庭舟状窝部,也称舟状窝瘘,瘘孔较大,婴儿早期通过瘘孔基本能维持正常排便,可引起*炎或上行*染。 (三)低位畸形 约占40%。直肠末端位置较低,多合并有瘘管,很少伴发其它畸形。有的在正常*位置为薄膜所覆盖,隐约可见胎便色泽,哭吵时隔膜明显向外膨出,有时肛膜已破,但不完全而排便困难。在男孩伴有*皮肤瘘,管中充满胎便而呈深蓝色,瘘口位于会*,或更前至*缝,或尿道尾侧的任何部位。在女孩伴有*前庭瘘或皮肤瘘,瘘口位于*前庭部或会*。 编辑本段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是体表畸形,易于诊断。除临床检查外,还必须进一步测定直肠盲端与肛提肌平面和*皮肤的距离,以确定畸形的类型、瘘管的位置、以及合并畸形,方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倒立侧位X线平片 称为Wangenst-een-Rice法,要求在生后12小时以上摄片,等待气体到达直肠,生活能力差者需要更长时间。在会阴*区皮肤上涂钡剂作为标记,摄片前将婴儿倒立2~3分钟,使直肠盲端的胎便与肠管气体互相转换,采取髋关节呈90°屈曲位,使保持能充分显示P点(耻骨中心)、C点(骶尾关节)、I点(坐骨最低点)的角度,以股骨大粗隆为中心,在呼气、吸气及啼哭时各摄片1张。 通过I点设一与PC线相平行的I线,与PC线间的距离为肛提肌群,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上方者为高位,于二线之间为中间位,超越I线为低位。或者设置M点,即坐骨结节的上2/3与下1/3交接点,在M线上方者为中间位,M线下方者为低位。 但必须注意各种影响因素,如肠道充气不足、胎便过于粘稠,肛提肌的运动、X线投照角偏斜等均能影响位置的正确性。 (二)瘘管造影 瘘管造影要求显示造影剂注入时的结肠影象及造影剂排出时的直肠瘘管影象。结肠直肠与尿道双重造影可显示直肠瘘管与尿道的关系。*造影可显示*与直肠的关系。 编辑本段治疗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重建具有正常控制功能的排便*,方法和时间的选择,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合并瘘管的情况而定。其治疗原则是为了改善术后排便控制功能,拖出的直肠必须通过耻骨直肠肌环,为了更好地识别耻骨直肠肌和尿道,中间位和高位畸形可采用经骶尾路*成形术或经骶腹会阴*成形术。手术时尽可能减少盆腔神经的损伤以增进感觉,拖下的直肠必须血供良好,无张力地到达会阴,缝合时使皮肤卷入肛内以防止粘膜脱垂等,这些都是要点,手术者有无此种概念,将决定预后是否良好。现今多数医师主张不适合会阴*成形术者,生后均先行暂时性结肠造瘘术,待至6~10个月时施行*成形术,术后3个月关闭造瘘。 后矢状切口的手术方法,分离到直肠盲端,在直视下处理瘘管,以电刺激识别肌群的位置,保存直肠及肛周的肌肉神经血管组织,并恢复原状,如若直肠太短或太宽,则从腹腔游离及作尾状修剪,使直肠盲端准确通过肛提肌及括约肌群*,从而得到满意的排便功能。 低位畸形的治疗,如*皮肤瘘无狭窄,排便功能无障碍者,不需治疗。*或直肠下端轻度狭窄,一般采用扩张术多能恢复正常功能。对*皮肤瘘者,仅作简单的"后切"手术。膜性*在新生儿期施行会阴*成形术。*前庭瘘如瘘孔较大,在一段时间内尚能维持正常排便,可于6个月以后施行手术。低位者因已通过耻骨直肠肌环,故手术较为容易,且术后排便功能良好。 泄殖腔畸形的治疗,因一穴肛畸形复杂、新生儿期先作暂时性结肠造瘘,6月~1岁时行根治术。作成皮管或带蒂小肠移植的*成形术,在新*后方行腹会阴*成形术,利用原泄殖腔构成尿道一部分,进行泌尿系器官成形术,争取一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