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怎么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04
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多样,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05
【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
【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最著名的天府之国】:
现多指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
在四川省,秦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从此被誉为"天府之国"。
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1、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 3、华北北部(明清时期), 4、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 5、太原附近(五代时期), 6、闽中(明代),7、盛京(清代)。
【十大“新天府”】: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1.成都平原、2.台湾嘉南平原、3.伊犁河谷、4.山东半岛、5.闽南丘陵平原、6.三江平原、7.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8.呼伦贝尔、9.苏北平原、10.宁夏平原。
这些地方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天府之国”】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如关中地区为周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为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汉书》卷四○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成都平原(唐代至今):《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华北北部(明清时期):华北北部的燕京一带虽在战国后期亦被称为“天府”,但秦汉以来并没有人这样讲,直到明清时期建都北京,才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其范围略如“江南”。《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孙安抚书》:“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
■太原附近(五代时期)。《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
■闽中(明代)。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
■盛京(清代)。盛京即沈阳。《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05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历史上,“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不包括目前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区。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已成为“不旱不饿”的“天府之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地区,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和主要的税源收入。所以被称为“天府”。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易守难攻,避免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破坏,获得了较为安静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远见卓识的军事战略家,如张良和诸葛亮等都把四川视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唐朝中后期,关中战争爆发,唐玄宗和唐僖宗逃到四川成都。当时,成都只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宴会和舞蹈之地。当然,它也会被称为“天府之国”,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最初是一个官名。它的作用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收藏国宝和国宝的*。后人把它比作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环境危险、物产丰富的地方。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战国策·秦策》,其中记载了战略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为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史记》中称关中为“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上述“天府之国”主要指关中平原的富庶之地。在历史上,四川最早的“天府”名称来源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宜州包括现在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在历代学者的著作中,它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被列入中学教科书,成为著名的地理知识。网页链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06
相信说的多了,楼组也难得看,,我就简单点说
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