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3:56
葫芦丝是我国古典乐器中的代表乐器,其起源于我国先秦西南地区的傣族,傣族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先秦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曾经爆发了一次山洪。在山洪中,一位傣家小伙子冒死抱起一个大葫芦,他乘着大葫芦闯过了惊涛骇浪,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
小伙子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他的葫芦装上了管子,小伙子便可以抱着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
乐声一出,顿时山洪退去,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人们都来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他们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葫芦丝乐曲。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先秦民族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还有,先秦葫芦丝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巨大飞跃。在先秦时期,傣族人们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人们在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先秦傣族的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3种类型,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先秦人民的喜爱。先秦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其中主管是旋律管,开有多个按音孔。傣族旧式主管上开有6个按音孔,形制是前5后1,非常适合吹奏傣族民歌小调。
后来,先秦人们在传统葫芦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改进的葫芦丝主管上面开有7个按音孔,形制是前6后1,可发9个全孔音及8个半孔音,也可以发出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还有一个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
先秦葫芦丝的簧片是发声部件,通常安装在竹管一端,其簧舌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和长方形两种,材料以铜质为主。附管是辅助发音管,常见的为一附管发一单音,高音附管。
还有,葫芦丝主管第五孔音,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两者任选。一般葫芦丝只有一个高音附管,附管和主管有机配合可以使其音乐更具活力,附管音孔,按住时附管不发音,打开时附管发音。
先秦葫芦丝的葫芦起漏斗作用,气流通过葫芦传递到主管和附管里面。葫芦丝所用的葫芦品种繁多,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形状以亚葫芦为佳。
葫芦丝的卡子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丝构造上的稳定,使附管与主管牢牢捆在一起。主管尾塞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更加圆润。
此外,葫芦丝还有个拆卸功能托,其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与竹管有机结合,竹管牢牢插入葫芦内,使其密封、不漏气。由于此托的改进,竹管可以不用粘死在葫芦上,起到随时拆卸,进行簧片调整的作用。
在先秦时期,除了傣族外,还有德昂、阿昌人民也一直流行着葫芦丝乐器,其在原傣族葫芦丝构造上进行发展,但是仍然保持着原有特点。
其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换气法或用循环换气法,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惟妙惟肖。在月夜竹林里,葫芦丝演奏能给人
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犹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总之,葫芦丝乐器在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对我国先秦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丰富了先秦人们的娱乐生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乐器。
古代丝类乐器的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琵琶等。古琴是我国古代一种弦乐器,最初只有五根弦,它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琴是在我国先秦时期为宫廷雅乐伴奏而用的乐器,在宫廷伴奏中多用琴瑟伴奏歌唱,以弹右手散音为主。我国的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筝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大筝发音柔和、雅致;小筝发音清脆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