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在历代是怎么实现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49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绩效考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即反映所谓的“德、能、功”。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考核*的记载是《周礼》。周朝以“八法”、“六计”课考核*。“八法”是对*勤政方面的考核,“六计”主要侧重于官德的考核。考核“以廉为本”,“廉善”、“廉能”、“廉政”、“廉敬”、“廉法”、“廉辩”。这是对于行为考核的绩效标准的历史版本。秦、汉两朝主要用“五善”、“五失”来考核*。“五善”就是“忠信”、“清廉”、“慎事”、“为善”、“恭敬”;“五失”是:夸夸其谈唱高调,好大喜功不求实,飞扬跋扈独专行,犯上作乱无法纪,重视钱财轻知识。诸如这类的考核方式,颇有点像今天的素质模型。
唐朝把考核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宋、元、明清基本上沿着唐朝的考核办法。“四善”主要是官德的考核,“二十七最”是对*能力的考核。唐朝以后的*考核,分为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核标准也非常的具体。唐*核*把“四善”和“二十七最”结合起来,分为九个等级,然后按考核结果确定*的升降,凡上者可官升一级,凡中者可继续留官,凡下者必须降官一级,夺禄一季,凡有贪、酷的官吏,一律削职严办。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我们不难发现考核的标准以及等级设置,同时,我们也发现考核的频率还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它将薪资*与绩效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
明朝官吏的考核是非常严厉的,如明朝洪武十八年,全国可以朝觐的县太爷以上的*417人,吏部上报的材料年度考核只有十分之一称职,平平者十分之七,不称职十分之一,贪赃和弱者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将有20%的人,要被清除出*的队伍。除了上述的考核,还有一些明察暗访以及派钦差等特殊的考察,这些做法对*的行为举止具有很大的震慑力,这是我发现最早的具有强制分布的绩效考核办法。
尽管历史上对*的考核方法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遵循分级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原则。汉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即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丞相、三公刺史考核郡国守相
,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郡国守相考核县令、丞、尉。**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单项考核,民事、军事、农事、工程漕运,司法断狱、学校礼仪等方面均另行制定考核制度。其他朝代规定三品以上*亲自进行考核,四品以下*则分为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进行负责考核。其实,这也是现代企业考核中讲究的自上而下分级考核方式。
关于绩效考核领导班子的建设,唐朝将相关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由上书省的吏部的“考功司”负责,年底考课另派大臣2人主持,并根据需要派门下省和中书省高级*为“监考使”、“校考使”、“知考使”。这种方式,堪称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或者等同于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薪资机构的管理职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49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绩效考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即反映所谓的“德、能、功”。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考核*的记载是《周礼》。周朝以“八法”、“六计”课考核*。“八法”是对*勤政方面的考核,“六计”主要侧重于官德的考核。考核“以廉为本”,“廉善”、“廉能”、“廉政”、“廉敬”、“廉法”、“廉辩”。这是对于行为考核的绩效标准的历史版本。秦、汉两朝主要用“五善”、“五失”来考核*。“五善”就是“忠信”、“清廉”、“慎事”、“为善”、“恭敬”;“五失”是:夸夸其谈唱高调,好大喜功不求实,飞扬跋扈独专行,犯上作乱无法纪,重视钱财轻知识。诸如这类的考核方式,颇有点像今天的素质模型。
唐朝把考核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宋、元、明清基本上沿着唐朝的考核办法。“四善”主要是官德的考核,“二十七最”是对*能力的考核。唐朝以后的*考核,分为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核标准也非常的具体。唐*核*把“四善”和“二十七最”结合起来,分为九个等级,然后按考核结果确定*的升降,凡上者可官升一级,凡中者可继续留官,凡下者必须降官一级,夺禄一季,凡有贪、酷的官吏,一律削职严办。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我们不难发现考核的标准以及等级设置,同时,我们也发现考核的频率还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它将薪资*与绩效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
明朝官吏的考核是非常严厉的,如明朝洪武十八年,全国可以朝觐的县太爷以上的*417人,吏部上报的材料年度考核只有十分之一称职,平平者十分之七,不称职十分之一,贪赃和弱者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将有20%的人,要被清除出*的队伍。除了上述的考核,还有一些明察暗访以及派钦差等特殊的考察,这些做法对*的行为举止具有很大的震慑力,这是我发现最早的具有强制分布的绩效考核办法。
尽管历史上对*的考核方法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遵循分级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原则。汉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即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丞相、三公刺史考核郡国守相 ,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郡国守相考核县令、丞、尉。**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单项考核,民事、军事、农事、工程漕运,司法断狱、学校礼仪等方面均另行制定考核制度。其他朝代规定三品以上*亲自进行考核,四品以下*则分为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进行负责考核。其实,这也是现代企业考核中讲究的自上而下分级考核方式。
关于绩效考核领导班子的建设,唐朝将相关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由上书省的吏部的“考功司”负责,年底考课另派大臣2人主持,并根据需要派门下省和中书省高级*为“监考使”、“校考使”、“知考使”。这种方式,堪称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或者等同于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薪资机构的管理职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50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