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小故事,要短,一定要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8:08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灵桥
从前,宁波*桥桥头有一座三圣堂。三圣堂里有三尊菩萨:坐在中间的是县官老爷,左边是南洋客人,右边是皮鞋匠。传说这桥与三圣堂有关。
过去,三江口上没有桥,来往行人全靠一只大木船摆渡过江,摆一渡要蛮多辰光,来往人多,交关勿方便,碰到刮风落雨涨大潮,弄勿好还要翻船。渡口旁边有一间草棚棚,主人是个皮鞋匠,其手艺蛮好,工钿还比别人便宜,客人等摆渡,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脚。
一日,来了一个南洋客商,右手提着一只小箱子,要想摆渡,渡船还没回过来,就到皮鞋摊去补皮鞋。皮鞋刚刚补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穿好皮鞋,抢上几步,轧上了渡船。
天暗下来,皮鞋匠收拾鞋摊,发现鞋摊旁边放着一只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是日里来补鞋的那个客人错落的。”就提起箱子,随手打开一看,呆煞了,原来里面都是金银珠宝,锃亮锃亮。其忖:介多宝贝失落在这里,那个客商要急煞,没办法送回,还是等其自己来取吧。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脚一样,摆出皮鞋摊,一边做生活,一边留心过往客人,一直等到夜,仍没看见这位客商回转来。就这样等了一日又一日,过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一日,这位客商果然来了,只见其走到鞋匠摊前面,对鞋匠说;“老师傅,侬手艺真好!我这双鞋,是侬给我补的,穿了三年,还没有破呢!”皮鞋师傅一看,赶快放下手里生活,指指客人脚上穿的旧皮鞋,笑了笑,说:“客官侬好糊涂。算起来已经有三年另一个月了。”南洋客人说:“哎,一眼勿错。”
“侬那次补鞋辰光,有啥东西错落过?”
“有的。我有一只小皮箱,好象是在这里等渡船辰光错落的。”
“箱子里厢有啥东西?”
“金银珠宝。”
鞋匠一听马上从屋里拿出小箱子交给客人,南洋客人呆煞了,心忖:世上还真有介好心的人。连忙打开箱子一看,金银珠宝一样都勿少,交关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宝说:“侬真是个少有的好人。这眼东西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勿要再辛辛苦苦补鞋了,去开一爿皮鞋店吧。"鞋匠推开客人的手说:“客官侬勿要弄错。如果我要这些东西,就勿会在这里等侬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皮鞋师傅无论如何勿肯收。就这样你送我推,一来一去,喉咙越来越响,围拢来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辰光,正巧县官老爷路过这里,看见介多人围在一起看热闹,也轧了进来,一问,是这样一桩事体,就对这两人说:“你们两人勿要推了。我有个主意,你们看好勿好。这里江面宽,水势急,行人摆渡交关勿方便,你们两个推来推去,都勿要这笔钱,我看就在这里造一座桥吧,银两不够,我也来凑个数。"听了老爷的主意,看热闹的人都拍手叫好。南洋客人看见这个场面,干脆把整箱珠宝都捐出来了。
就这样,在三江口附近的奉化江上造起了一座大木桥叫*桥,把城里和江东的路接通,行人再也勿用摆渡了。后来为了纪念这三个人的功德,在桥头造了一座三圣堂。
惊驾桥
宁波江东有座桥,叫惊驾桥,相传是因乾隆寻父而得名。
乾隆登基之后,有一年微服私访探民情,听到百姓议论:当今天子勿是满人所生,而是汉族大臣杨林之子。乾隆想探问又怕有损天子威严,思来想去总是犹豫不决,就皱着眉头闷闷勿乐。回到宫里,奶妈李氏见皇上这副样子,就试探道:“万岁,侬是龙体欠安呀?往日回宫高高兴兴,今天为啥愁容满面?”
乾隆听了心里一动,奶妈从小把我养大,一定晓得我的身世,就把私访听到之事,向李氏讲了一遍,恳求李氏讲出实情。李氏忖:我年纪老了,勿讲真情皇上怕一生一世也勿晓得自己身世,就讲了此事真情:原来,乾隆的父亲是杨林,当时是丞相。皇妃和杨夫人同时分娩,皇帝实指望生个男孩,将来继承皇位,皇妃偏偏生了个女孩,又得知杨夫人生的是男孩, 心生一计,就命杨林抱公子进宫,和公主一道过百日,再讲杨林抱回儿子到屋里,打开一看,眼睛青盯:抱回一个女孩!夫妻勿敢声张,决定远走高飞。第二日,杨林上殿奏本,声称年老体弱,来到浙江一带隐居起来,乾隆听罢不禁心中凄惨,泪如雨下。李氏急忙劝说:“万岁,保重龙体要紧,如想双亲,可借南巡之机暗地寻访,妥善安置。”
乾隆听罢,觉得有理。第二日,就乘龙船到浙江,东打听,西询问,得知杨夫人想儿心切,终于忧虑成疾,离开人世,生父杨林更姓换名在天童寺出家。
乾隆又悲又喜,又思念心切,传旨启驾天童寺。一路浩浩荡荡,经过一座石桥时,突然从桥下冲出一个袈裟破旧、满脸污泥的和尚,皇驾前两匹马因此受惊,把乾隆皇帝摔在地上。皇上跌倒那还了得!侍卫立刻把和尚抓起来,文武百官急忙把皇上扶起来。要在平时,皇帝早把和尚斩了,今天皇帝勿同寻常,仔细打量了和尚一番,问道:“侬为何挡驾?”那和尚知是当今皇帝,勿但勿跪,还高声叫道:“侬为何人?”侍卫吓煞了,这和尚吃了豹子胆,他们扭住和尚就要带走,乾隆摆手制止,又问:“您老姓什么?”和尚眼圈一红:“善哉,善哉,贫僧姓木易,名二木也。”立时把身子转了过去。乾隆心忖:木易合一为 “杨”,二木合一作“林”,岂非本人生父?乾隆勿动声色,随后暗暗派人为杨林造了一座杨王府,封其“杨王”,还亲自去认生父。
因为马在桥上受惊,乾隆为此摔了一跤,那座小桥后人就称为“惊驾桥”。
它山堰
在鄞县西乡,有一条水波碧清的河流叫鄞江,鄞江中游横着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这个堰的建造,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哩!
很早很早以前,鄞江的水是少有的宝水,用鄞江水灌溉田地,稻谷不施肥也会丰收。可是鄞江这条河流却象一截斜倚着的竹筒,没有支流,一直通到海,珍贵的鄞江水都白白流到海里去了,沿鄞江一带几十里方圆的庄稼因没有水灌溉,都枯死了。遇到潦涝季节,海潮沿着这条直通的江道涌到上游来,无处排泄,庄稼都被海水淹死,人们也只能喝又苦又涩的海水。虽说鄞江水是宝,但人民却饱受这条江的苦,大家背井离乡,纷纷外出逃生。
这一年来了一位姓王的县宫,他勘察鄞江,了解民情,决心不让鄞江宝水白流入海,要用它灌溉附近十万亩土地。王知县贴出布告,决定开掘一条六十里长的内河引进鄞江水。
一听到挖河引水的消息,百姓的劲头可高啦,每户人家自己买锄置筐参加挖河,外流的逃户回来了,远地的农户也带着干粮来支援了。千万个民工挖呀挖,整整挖了十年,一条从鄞江到鄞县城里(今宁波)的人工河挖出来了,大家跳呀笑啊,总认为大功告成了。
可是,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人工河太平坦,鄞江一放水,水向低流,江水一点也流不到人工河去,沿着原来倾侧的江道流向海洋。千万人工十年奋战眼看着要白费力了,怎么办呢?王知县苦苦思索,当地百姓群策群力,九十多岁的老人宁老太公想出了办法,他建议在鄞江镇西部新河与原江交叉地的它山旁造一座大堰,把原江截为两段,拦住鄞江水,迫使它流入人工河。这个好主意,迅速得到知县和百姓的赞同。
可是要在水流湍急,几十丈宽的江面上造一座大堰,谈何容易!最难的工程也是最主要的工程是打基桩,合抱粗的松木桩打下去,底下水流一旋,沙石松动了,直竖的木桩立即横倒了,骨溜溜地随水冲到海里去。这样,打了三天三夜,几十条木桩都漂走了,连一根也没打成功,而根据规划,至少需要打牢十根木桩才越做成大堰基础。
人们又犯愁了,怎么办?宁老太公开口了:“办法是有的,不过这不可能办到。”
“人是万物之灵,"老太公说,“人血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人宁愿牺牲性命,用人的热血就可以把基桩凝固在江底。就只有这个办法,但这需要有十个人的性命啊!如果有十个人肯流血,就拯救了我们方圆百里的千万百姓,并可为世世代代的子孙造福。”
人们死静死静,人血打桩,这是献出性命啊!
“用我的血打桩!"老太公带头说,“谁愿意跟上来?”
突然,从人群中站出几十位后生,“我!”“我愿意”几十位后生纷纷报了名。人们不让老太公献身,劝说道:“太公,你年纪大,血脉不够旺盛,桩基打好后还要你安排铺石板,砌堰身。”最后在报名的后生中选了十名,说来也巧,他们的姓氏刚好是《百家姓》的前十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见到百姓们如此献身精神,王知县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天晚上,十位后生饮了血酒,对天起盟,结拜为异姓兄弟。
第二天,人血打桩开始了,只见岸两边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凡能走动的人都去了。
姓赵的大兄弟带头,第一个被绑在大松木的尖头,他露着笑,随着桩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锤头敲击着桩木顶端,桩尖粘着火热的鲜血,牢牢钉在水底的沙石中。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红波纹。第一桩成功了!人们哭啦。
第二位兄弟也含着笑捆在桩尖上沉下水去,笔直的木桩,随着重锤敲打逐渐插入江底,水面上,又泛出鲜红的一大圈。三位、四位、第九位兄弟也下去了,九根桩都打完了。潜入水底观察桩基的人上来说,九根木桩根根笔直地插入沙石中,又深又牢固。
轮到第十位兄弟打桩了,他有点胆小,一想到死,又觉得害怕,极力想笑,但笑不出,变成一脸苦笑。他虽然也随着桩木下水了,水面上同样泛起一个个红圈,桩子还是打牢了,可是有一点侧斜,不象前面九个桩那样笔直
巨大的条石压在木桩上,一层层叠上来,整整叠了三十六层,共用了五千块巨石。它山堰造好了,宝贵的鄞江水终于顺从地流入人工开挖的内河,一直流到县城的濠河头,它灌溉着鄞县西乡的田地,咸苦的海水再也涌不进它山堰这座拦河大坝了。鄞西一带,从此成了著名的米粮仓。
人们为了纪念这十位为公献身的异姓兄弟,在它山堰的北岸造了一个它山庙,庙里塑着为民造福的十兄弟像。据说这十尊塑像,前九尊都是满脸笑容,笑态可掬,而第十尊却是愁眉苦脸的。
芸草夹书
天一阁藏书楼用芸草夹书防蛀,相传,这芸草是人变的。
嘉靖年间,鄞县钱家庄有一位钱员外,膝下只生一个女儿,名叫绣芸。绣芸生得眉清目秀,长到十六岁的辰光,不但会绣花,而且欢喜读书、写字、画画。
一天,绣芸听到天一阁内有万卷藏书,便立志要到天一阁去看一看,可是,日盼夜盼,总是不能如愿。日子久了,绣芸慢慢得了心病,人变得面黄肌瘦,吃不落饭,困勿好觉。钱员外焦急万分,细细一问,方知原委。钱员外想:我何不托人说媒,把绣芸嫁到范家去?主意打定,第二天便托人到范家说煤。
范氏打听得绣芸才貌双全,也就满口答应。于是,没有几天工夫,范家就到钱家下聘定亲。绣芸嫁到范家以后,小俩口恩恩爱爱,公婆见了也称心如意。
真是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数月过去,一天晚上,绣芸对丈夫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的要求,丈夫一听,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要上阁看书,这是办不到的事啊!”
绣芸听了丈夫的话,不觉心灰意冷,当夜就病倒了。从这以后,绣芸一天总要许多次来到庭院里,呆头呆脑地望着天一阁藏书楼。望着,望着,不觉哭出声来。她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还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变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第二年春天,庭院里绣芸的泪水流过的地方,长出了青翠的绒草,说也奇怪,根根草叶朝着天一阁方向。
一天夜里,绣芸的丈夫刚刚入睡。忽儿,庭园里响起了悦耳的琴声,只见绣芸和一群美丽的仙子正在庭园里翩翩起舞。绣芸含着眼泪走到他跟前,说:“我生不能上天一阁看书,死后已变作芸草仙子,望你念往日夫妻之情,把庭园中的芸草带上天一阁,夹在书中,以了却我生前的心愿。”说罢,悄然离云。这时,丈夫急喊“绣芸”,一喊喊醒了,方知是梦。
第二天一早,绣芸的丈夫急急来到庭院,庭院里果然长满了青翠的绒草,于是,他亲自采集来,亲自晒干,亲自带上天一阁,亲自夹在一本本书中。说也奇怪,过了许多年,凡有芸草夹着的书,书都没有被虫蛀。从此,芸草夹书防蛀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朝里挂的御匾
余姚市*头门口,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文献名邦”四个金色大字。
余姚被称为“文献名邦”,还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那时候,余姚出了许多文人学士,如一母三阁老、五子六尚书、十八学士三状元等。三阁老中有一个名叫谢迁,在朝为官清正,很受朝廷看重。有一次,嘉靖皇帝在他书房里看到厚厚的一叠考卷,都是余姚考生写的文章,文章写得很好,嘉靖皇帝看了一篇又一篇,心想:余姚出过不少文人,现在又有许多好文章,人才确实不少,便问谢迁:“余姚人都喜欢书?”
“是的,万岁!”谢迁随口应了一句。
嘉靖皇帝想到孔子、孟子的家乡,都有一块“文献名邦”的匾额,也想赐一块给王阳明的家乡,而严嵩等几个奸臣心里妒忌,对嘉靖皇帝说:“谢迁的话,不能全信。”为此,嘉靖皇帝特意派了一个姓何的翰林,到余姚来暗查察访。
何翰林坐船到余姚来,故意在船头上挂了一块木牌子,上写“是书必通”四个大字。有一天,船到七里浦,岸上有个七八岁的孩童,大声叫喊船停停,船停停。何翰林听见了,便叫撑船的把船靠岸,将孩童叫到船里,问他有啥事?孩童指着船上的木牌说自“先生,‘是书必通’,请问你有没有读过‘通书’?”何翰林想,四书五经里没有“通书”这一部书,但不好说不知道,只好说了声:“自然读过。”那孩童从身边摸出一本书来说:“那么请你背一背。”何翰林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本皇历,就问:“你能背?”孩童说:“当然能背。”
“你先背来。”
孩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了一遍。
何翰林一边看书,一边听,等孩童背完,他也照样从头到尾背了出来。
那孩童又说了:“顺背只能算读过书,不能称‘通',要称‘通’,须要倒背一遍。”
何翰林听了大吃一惊,说:“难道你能倒背?”孩童说:“请先生听好。”说完,就照书倒背起来。何翰林拿着书边听边对,果然一字不漏。这一来,何翰林只好认输,并当着孩童的面,取下了那块“是书必通”的牌子。心想,小孩子也有这样的文才,另外的人更不用说了,他就不再察访,连夜赶回京城回复皇帝说:“余姚人果然有文才,有学问。”嘉靖皇帝听奏后,赐匾的事就决定了。这时,谢迁已告老回乡,慈溪的赵文华当了文华殿大学士,余姚得了“文献名邦”的匾额,他不服气,但又不敢违抗圣命,就和几个好臣商量,从中刁难。送匾的时候弄得冷冷清清,并且规定,匾要向里挂,不准朝外挂。
所以明朝以来,余姚县衙门的头门口,一直挂着“文献名邦”的匾额,但一直是朝里不朝外的。
天童寺
阿拉宁波东乡的天童寺被称为东南佛国,这个寺院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一千七百年前,有个后生,名叫义兴,卖席过日子,生意勿好,三日倒有四日饿肚皮。有一年夏天,他卖席到东谷,走进山岙,人凉荫起来,一看,这地方四面是青山,还有一条小溪坑。义兴看看是个好地方,就住下来,决心修身当和尚。
义兴住下后,种种桃,种种菜,空落工夫就坐在草庵前念经。念啊,念啊,头发念白了。有一天,玉皇大帝带着太白金星在天上巡游,巡过东谷时,看见从地面射上一道金光,往下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和尚坐在庵前修行。玉皇大帝交关感动,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服侍老和尚。太白金星演化成一个十四、五岁的童子,每日为老和尚送菜送饭,义兴和尚看看这个童子乖聪勤力,就收他作徒弟。
那年头,正好司马昭做皇帝。皇帝相信佛教,想拜一个得道高僧为师,到处寻不到,为此事闷闷不乐。有一天夜里,皇帝在梦里看见一个童子对他说:“东南方向,有一个小茅庵,庵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这个老和尚就是你要拜的高僧。”
皇帝蛮相信,第二天,马上动身朝东南方向寻来。一寻寻到东谷,果然有一个草庵,庵里老和尚端端正正坐在庵前念佛,皇帝当即拜老和尚为师。这天中午,皇帝要离开草庵,老和尚送皇帝下山。这时童子站在庵前大声地喊*吃饭。皇帝回头一看,吃了一惊。原来站在庵前的这个童子和梦中的一模一样,连声音也相同。心里想:这难道是天意安排的吗?我何不趁机将寺院造起来。
回到京城,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要在东谷建造寺院。
过了几年,童子看看寺院已经造好,老和尚也有人服侍了,就对老和尚说:“*,我要走了。”老和尚说:“你辛苦了好几年,如今寺院也快造成,你为何要走?”
童子只得从实说了:“我本是太白金屋,是奉玉皇大帝之命来服侍你,现在你已有人服侍了,我也可走了。”说着童子就不见了。
义兴和尚为了纪念这个神童,就把造好的寺院取名为天童寺。
虎头鞋
做长辈的为啥要给刚刚出生的儿孙穿虎头鞋?这有来历。
深山冷岙有老虎,经常下山吃人,闹得人心不宁,提心吊胆,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关在屋里,不让出门。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小媳妇,对三岁儿子交关中意,欢喜给他穿戴打扮,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给孩子做了一双“虎头鞋”。孩子穿上这双鞋,交关高兴,整天在外奔跑、玩耍。
一天傍晚,山里的老虎又到村里来找吃食,一见村边有个小孩在玩,就一跃向他扑上去。当老虎按住小孩时,看到小孩的两只脚,心里想:咦,我的孩子在窝里,咋会跑到这里来?就轻轻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见自己脚上穿的鞋和老虎的头一样,想起娘在给他穿鞋辰光说的一句话“咬、咬、咬。”就一边“咬、咬、咬”地大叫,一边仰面朝天,双脚用劲乱踢。这时,老虎正低下头,用舌头爱抚孩子,孩子的一只小脚刚好踢着老虎的一只眼睛。老虎忍着痛又想:啊呀,这不是我的孩子,这只小虎比我还厉害,它准能吃掉我。吓得掉头拼命向山里逃去了。从此,老虎就不敢下山来吃人了。当人们晓得这个原因,都学着这个聪明媳妇的样,给自己的孩子绣上一双虎头鞋,穿在脚上防老虎伤害。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
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
“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
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
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
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
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
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
“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
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
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
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26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1:01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2:52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1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