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更重于“读万卷书”的论据都有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16
首先 ,行万里路可以实践万卷书。万卷书中的世界是要靠实践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我们都看过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秀才们对山歌的精彩镜头。秀才们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根本没把一介民女放在眼里,刘三姐没读过书论学问,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目不识丁的刘三姐八岁从小就为贫穷的家庭上山打柴,青年时还到过附近山村交流山歌,刘三姐以她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把秀才们搏的是威风扫地,狼狈不堪,败得一塌糊涂。论其原因还在于秀才们们不懂得读书的真谛是实践,他们空有一身学问却对生活事宜茫然无知。而刘三姐却又智慧和巧妙地利用了这方面优势将对手击得体无完肤,骂得痛快淋漓,直至大获全胜。从而体现出了才赋五车的秀才进士在现实生活中不如胸无点墨的乡村妇女的一面。从而反映出行万里路的实用性。
其次,行万里路可以检验万卷书。古往今来有了无数先人行万里路的实践奉献,才有了浩瀚如海的万卷图书,才能让后世的人们体会到“秀才不出门,竟知天下事”的风采。但所谓的“秀才”所掌握的只不过是书中肤浅的内容,而不是其中真正的奥秘。西汉末年的王莽饱读诗书,生活俭朴,结交贤士,声名远播可谓是读书人的楷模,他在初始元年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修改制度先是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之后又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失去民心。尽管王莽雄心勃勃,大有一扫汉室晦气改革弊政的决心和勇气,但缺乏经验刻意效仿周朝《礼制》不知对症下药,而且未能处理好内部矛盾又为转移矛盾开始输出战争,导致内忧外患从而死于民兵起义之下。班固在《汉书 王》对他的评价是“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最后闹了个以“伪”,“逆”,“祸”的评价遗臭万年”。
最后, 行万里路可以发展万卷书。知识能够普及靠的是发展,知识想要发展靠的是传播,知识想要传播靠的就是行万里路。书本经过万里路的传播之后,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力量,进一步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的人类文明靠的就是无数先人对行走万里路的拼搏和执着,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其中唐代先人唐三藏,也就是被后人称颂的玄奘法师就曾经跋山涉水,历经层层磨难,前往未知的西方求取真经。其间他记录下了路过各国的风土人情, 让中土唐人知道了外面未知的世界开阔了视野。 他游学整整十二年,习得佛家真理, 以回国普渡众生。他带回百尊经像舍利,请回佛经数百梵文原典。回国翻译,将天竺国的文化与知识的理解带回祖国,交流学习。依此经历,玄奘口述他的所见所感,完成了深深影响后世发展的《大唐西域记》,对那时还相对模糊的佛家真经进行了很好的完善,造福了后世信佛人士,让人们真正了结了佛学的高深,让佛教巩固了中国第一宗教的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17
读万卷书,会把我们耗得老态龙钟;行万里路,用一个青春就足够了。如此说来,行路比读书划得来。
走出来,你会见识到繁华与竞争,那会教会你生存的杂技;你会欣赏到荒凉与辽阔,那会让你的内心滋生爱情;你会结识很多读过万卷书的人,得到提炼之后的营养;你会遭遇很多敌人与坏人,让你明白人间正道是沧桑;你会经历很多危险与算计,让你学会如何逃遁,你会撞上很多机会,让你学会如何取舍;你会知道天外有天,渐渐意识到,这个井外大世界其实还是一个井底小世界;你会知道人外无人,过去你的某些景仰和崇拜都是可笑的可耻的;你会知道任何的炫耀都是浅薄的,你会知道任何的低调都是尊贵的;你会知道人性是一样的,你会知道世界是美好的……
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人若想得到大知识,大视野,大境界,大雄心,大成就,必须不停地朝朝朝前走。只有流动,一滴水才能从溪到河,从河到江,从江到海。
-----------钱泳《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17
倘若一个人只知道死读书,不去实践,那他只能知道别人已经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那他的知识必定是有限的。而且,知识是怎么来的?都是人们通过实践得来的,不去实践,也就得不到新的知识。所以,“行万里路”更重于“读万卷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18
我不想复制那些没用的东西给你
简单点吧 孔子当年游学 就是个很好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