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21
《苏州园林》第二段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扩展资料:
《苏州园林》写作背景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园林 (文章《苏州园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22
《苏州园林》第二段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游览者专无论站在哪属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扩展资料:
《苏州园林》写作背景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地体会。
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甲江南。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耦园、网师园等众多古典园林经典,以纤巧、精致、淡雅为格调,如一幅幅写意画卷,铺陈在古老的苏州城里。如此和谐自然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无数文人才子。
1894年,叶圣陶就出生在这片人间美景中。在叶圣陶对童年的回忆里,苏州园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长元素。叶圣陶的审美情趣,从小就受到了苏州园林风光的滋养和熏陶,在他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中,这种影响随处可见。这也许就是作家与苏州园林的一世情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22
记得中学时学过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是一篇名副其实的佳作,现在想起来,仍然让人回味无穷啊。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23
说明的对象是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23
说明对象: 苏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