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木出现距今有多少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1 15:1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5:51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即已开始使用。《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唐代之前,“惊堂木”并无图案,只是为方便起见,将其顶面做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时期(公元627年—650年),开始有人为了美观,在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有龙,有虎,有狮,不一而足。武后(武则天)永昌年间(公元689年),朝廷把惊堂木图案规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之象征意。宋代为卧龙,张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龙形;明代龙形略有变化,嘴凸头大,颈粗身肥,刻有五爪,且头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又将惊堂木上的龙形加以统一修改,使之嘴缩身瘦,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蛇。 在古代,惊堂木的使用,因使用人的级别不同,名称也不一样。帝王使用的称为“镇山河”,以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后使用的称为“凤霞”,也是非常显贵的;丞相使用的称为“佐朝纲”,意为辅佐、帮助朝廷安邦定国;元帅将军使用的称为“惊虎胆”;只有普通*手中的那个小木块才叫“惊堂木”,乃戏剧或影视中“七品芝麻官”常用之物。 其它行业也有类似“惊堂木”的物品:和尚们用 “醒木”,说书人持“止语”,现代拍卖师用“拍卖锤”,教师使用“教鞭”……。古人云:“刑不上大夫。”是说大夫须有品格,以道德良心为处事之本,士大夫的行为以道德文化为规范,距离触犯刑律的界限很远;小人不讲道德良心,处事往往在法律规定的界限附近,道德约束不了他们,必须用刑律来管理。
天下有8块惊堂木
据《江湖丛谈》(云游客著)中介绍,评书艺人有醒木词:“一块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 醒木词说明这块醒木的七种用途,除说书人用外,还有君、臣、文、武、儒、释、道用它。 过去老艺人对醒木有“七木归源”、“九木归源”、“十三木归源”等不同的说法,据王决《曲艺漫谈》中介绍十三种人所用醒木的名称为: 1、皇帝、君主用名“龙胆” 2、皇后、娘娘用名“凤翥” 3、宰相、大夫用名“运筹” 4、元帅、将军用名“虎威” 5、知县、知府用名“惊堂” 6、塾师、教习用名“醒误” 7、评书、大鼓书用名“醒目” 8、当铺用名“唤出” 9、中药铺用名“审慎” 10、点心、糕干铺用名“茯苓” 11、医家、郎中用名“慎沉” 12、戏曲艺人用名“如意” 13、客店、栈房用名“镇静” 据老艺人汤金澄演出单口相声中所说的“十三木归源”与此略有出入: “这块醒木一共有十三种人用,十三种名称:皇上一块,娘娘一块,文官一块,武将一块,和尚一块,老道一块,中医大夫一块,中药铺一块,当铺一块,钱庄一块,教书先生一块,戏台上一块,说书的一块。……” 汤金澄所说的醒木名称是:“皇上用叫‘龙胆’,娘娘用叫‘凤翥’,文官用叫‘惊堂’,武将用叫‘虎威’,和尚用叫‘禅心’,老道用叫‘镇坛’,中医大夫用叫‘慎沉’。中药铺用叫‘审慎’,当铺用叫‘如意’,钱庄用叫‘唤出’,教书先生用叫‘戒尺’,戏台上用叫‘如意’,说书说相声用叫‘醒目’,并说明尼姑用和尚的‘禅心’,道姑用老道的‘镇坛’,从中找个包袱,八句醒木词也略有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5:52
从唐朝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