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说乎”中的“说”为何不写成“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2 04: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8:07
当我们翻开《论语》,读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觉得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不就是学习了之后要经常练习,不也很高兴吗?很少有人问,“不亦说乎”中的“说”为何不写成“悦”?
“说”在这里的意思是高兴、快乐之类的意思,可是,为什么不写成“悦”呢?关于这个问题,翟灏在《四书考异》中说:“ 古喜说、论说同字,汉以后增从‘心’字别之。‘悦’初见《广韵》。 ”
按照翟灏的观点,在古代“说”字既有“说”的意思,也有“悦”的意思,“说”和“悦”两个字从根子上说是一家人,在古代都写作“说”。到了汉代,这两个字才开始分家,“说”是“说”,“悦”是“悦”。翟灏觉得空口无凭,于是给出了文献依据,“悦”字初见《广韵》。
类似的例子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例如《公冶长》中的“子说”,《雍也》中的“非不说子之道”,“子路不说”,《子罕》中的“能无说乎”,《子路》中的“近者说”。从这些例子中可知,“说”“悦”二字通用的现象在《论语》中很常见。这些例子基本上可以证明翟灏的“古喜说、论说同字”的观点。
可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 “悦字初见《广韵》” 来证明“悦”字是汉代以后产生的是不是过于笼统?因为《广韵》是北宋真宗时期官修的一部韵书,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北宋真宗时期距东汉末年也有七八百年,把“悦”字产生的时间定在这七八百年,似有不妥。于是,有人指出《广韵》是在《切韵》和《唐韵》的基础上编纂的,可是《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唐韵》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即便是隋文帝仁寿元年距汉末仍有四百余年,这种时间跨度还是太大。
“说”和“悦”二字到底是什么时候分的家呢?我们或许能在《尔雅》中找到线索,《尔雅.释诂》:“悦,乐也。悦,服也。”在《尔雅》中就已经有了“悦”字。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尔雅》成书时间最晚不会晚于汉文帝时期,因为汉文帝时期已经设立《尔雅》博士,这一下子就把“悦”字产生的时间提前了好几百年。据此可知翟灏的“ 汉以后增从’心‘字别之 ”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我们成功地把“悦”字产生的时间下限推到汉文帝时期,求知欲被这点小成功激发着,“悦”字产生的时间有没有可能更早呢?于是,试着在《孟子》中检索“悦”字,结果收获颇丰,例如《梁惠王下》中的“取之而燕民悦”,“民大悦”;《公孙丑上》中的“曾西艴然不悦”,“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下》中的“士则兹不悦”……由此可知,在《孟子》成书的时代,“悦”和“说”二字就已经分家单过了。
综上,我们可知,“悦”字产生的时间不早于《论语》成书的时代,不晚于《孟子》成书的时代,也可以笼统地说,“悦”字产生于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