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家庭治疗来解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1 23: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个体的心理问题更多源自于家庭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出现问题,个人的行为或心理出现问题往往是由于其家庭内部出现问题所致,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出现故障的一个外在表现。个人问题的背后通常蕴藏着更为严重的家庭问题,个体只是家庭病症的替罪羔羊。因此,要想有效并彻底地解决个人问题,不能仅从个人身上寻找原因和方法,而要以家庭系统作为辅导对象,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去理解个人,找到个人问题的真正症结,即通过对家庭内部系统的调整和改善来达到对个人问题的辅导。
从20世纪20年代小组动力对家庭辅导的影响作用到20世纪50年代家庭辅导运动的到来,家庭辅导一路蓬蓬勃勃地发展。1970至1985年进入黄金时代,转而曲曲折折演进至当下,演变出很多辅导理论与实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等。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程度和家庭联盟。在一些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中,可能存在着像母亲与孩子联盟,父亲被孤立的家庭结构。这样的结构就导致了夫妻次系统的功能不健全。其治疗的目标就是直接有针对性地改变家庭结构,以使家庭能够解决其问题。因此,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目标是在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即重建家庭的正常结构,而家庭问题的解决只是整体目标的副产品而已。整个过程就是:辅导师进入家庭系统内部,主动、直接地挑战家庭的互动模式,帮助家庭成员改变其刻板的交往模式,通过改变界限和重塑子系统,从而帮助改变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经验。要注意的是辅导师并不去直接解决家庭的问题,那是家庭的工作。辅导师的工作只是帮助调整家庭的功能,以使家庭成员能够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辅导方式类似于动力心理治疗,即症状的消除本身并非治疗的终极目标,它只是结构改变的结果。不同的是,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工作是调整患者的心理结构,结构式家庭辅导师的工作是调整来访者的家庭结构。
(二)系统性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对象,将家庭中每个成员父母、孩子等带入到治疗中,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讨论家庭系统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近十几年来,系统性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猛,应用前景广泛。家庭治疗被称为继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之后的心理治疗的“第四势力”。该理论强调以系统(system)的观念去了解并把握家庭,即在大系统的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子系统。家庭系统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构成的家庭模式与规则是个人患者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而治疗的重点就在于围绕症状而找出家庭规则中的“问题系统”,加以扰动,从而促成症状的消失。主要方法有:循环提问、假设性提问、差异性提问。以假设性提问为例,辅导师通过假设性问题给家庭成员照镜子,即提出看问题的多重角度让来访者自己认识自己,并有助于家庭行为模式的改变,促进家庭成员的进步,或者让当事人将问题行为与家庭里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假设性提问,如“请你们二位设想一下,要是这孩子没有那些阵发性气喘症状,你们在两年前提起的离婚问题今天大概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假如从现在开始,妈妈不再去玩麻将,你爸爸发火的机会会更多呢,还是会少一些”。系统性家庭疗法不仅适用于子女学习困难,行为障碍等亲子关系治疗,而且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症、心身疾病、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