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处好人际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3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23
心理学家仍然从研究中得出了帮助别人们赢得朋友,保持友谊,避免人际关系破裂的一般原则。金盛华教授将人际关系的原则归结为以下五点,这些原则都是维持人际关系稳定的最基本要求,检讨一下自己,你做到了吗?
1.真诚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亵渎。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
2.人际相互作用
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希望别人能够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这种从自我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本无可非议,可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交往。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往往是建立在我们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前提下的。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喜欢和我们接近的人,我们才喜欢与他们接近,疏远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他们。只有那种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接纳喜欢他们,愿意同他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互动的原则。
人际互动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第一, 任何人都有着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为了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别人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倾向于同他人保持适当而且合理的关系。也因此,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的动作,对我们表示接纳或喜欢时,我们会觉得应该给别人以相应的友好回报。这种应该的意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心理压力,它驱使我们作出相应的接纳行动。否则,我们的心理压力就会使心理上的平衡受到破坏。
第二, 我们会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与我们发生联系的人身上。当我们对别人作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我们也会产生一种别人作出相应回答的期望。如果别人的回答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往往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认为对方不值得我们报以友好,从而对对方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排斥对方的情绪。一位著名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在作报告时举了一个常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一次,他到某办公楼去,当他推开办公楼的大门就要走进去时,发现身后有一个人也想进门,于是就撑住玻璃门,让那个人先进去,以免有弹簧的门反弹回来伤人。结果,后面的那位仁兄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连瞟都没瞟一眼为他撑门的人,更不用说感谢了。这位心理学家形容他自己当时的心情?quot;恨不得将门狠狠地砸到对方背上。所有听报告的人都为他喝彩。可见,人人都是相似的心情。
由此可见,我们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中,必须首先注意人际互动的原则,首先去接纳别人、喜欢别人。记住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让别人觉得与你交往值得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它。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 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困难。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然而?quot;吃亏是福确实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这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显然,吃亏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别人一分便宜,就丧失了一分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份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在人际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不要过多的付出。过多的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quot;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的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
4.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人有脸,树有皮。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价值感来衡量的。自我价值感强烈,则自尊心水平较高;自我价值感不强,则自尊心较低。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的倾向。例如,当我们取得了成绩时,我们会解释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的缘故;当别人取得了成绩而我们没有取得成绩时,我们就会解释为别人仅仅是机遇好而已。这样的解释就不至于降低自我的价值感,伤及自尊心。
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过程中,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他人在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别人的否定会激起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表现为逃避别人或者否定自己的人,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根据上述原理,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感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和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感,那么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人们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处处逢迎别人。在不危及他人的自尊心的情况下,陈述与对方不同的意见,或者委婉地指出对方的不足是不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至于如何批评别人,这在后面还会有论述。
5.让别人觉得能够控制情境
人对一个新的情境,总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适应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地对情境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人们倾向于逃避这样的情境。比如,我们新入学或新分配到某一工作单位时,由于对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都缺乏了解,因而机体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我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经常发生联系的同学、同事,我们才真正比较放松,真正适应。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要使别人从内心深处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与我们相处时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要让别人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气氛中与我们进行交往。如果交往的双方对情境的控制是不均衡的,一方必须受到另一方的*,那么这种关系就注定不能深入,必定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如果你是一个领导,那么当你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别人面前时,无论你怎样强烈地希望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难以对你报在真正的信任,并暴露自己的内心深层的东西。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摆脱权威身份的束缚,做不到对情境的控制,使你与他们不可能保持真正平等的交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24
不要太殷勤,但一般别人求你能帮就帮,不建议主动帮忙.
诚信为本,虽然会吃亏,大大部分人会回馈你.
人际关系总在其次,自强是根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24
回答简单点吧
其实主要两个角度:
感情
利益
解释:感情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利益又分为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
例:
比如家庭关系,国内父母对子女可无条件付出,子女相应可无条件对父母回报,这是理想的感情与利益双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利益和感情之间的尺度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抓住了别人的尺度基本能和他人和谐相处
至于之中的玄机与细节都是学问你还要学心理学,语言技巧等好多学问,慢慢学吧 ,我说的只是个人意见,做个参考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25
与其被情感利益左右,不如自己做生活的主角
我们唯一能相信的是自己
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25
多看看这主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