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38
快乐课堂的构建不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更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构建快乐课堂的对策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还课堂以自由和自主是首要的,因此以下几点是应当加以具体落实的。 1.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让教师有效地主导课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能从自由的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师生要想获得自由,首要的条件就是卸掉强加在师生身上的外在负担,使教育成为它自己。太多的外在要求与强制,只会使教学丧失它的丰富性,扼杀教师创造的空间。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赖于教师日常生活环境为其“解压减负”,为其发展提供宽松、民主的氛围;有赖于教师自觉、自愿地将实践智慧的获得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教师感觉到其教学工作是值得为之努力的工作,才能从教学中得到满足。 不良的课堂文化只会妨碍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使教师不愿创新或不敢创新,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教学大纲和各种教学规定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爱因斯坦认为:“自由是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而遭受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 在教师通过实践智慧主导的课堂里,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教师的实践智慧能真正得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需要对缺失快乐的课堂负有一定的责任的,但是,很多事情教师是无法控制的,比如说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教学管理设置的量化制度过多、约束和控制过多,造成教师产生无助感与失败感,造成教师对职业和自身教育能力的认知出现困惑,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这种职业怠倦一旦带进教室,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中,有把教师当“完人”看的倾向;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有把教师当“超人”使用的倾向。上述倾向是造成不少教师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实,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因此,首先要把教师当人来认识,当人来尊重,不可用人之为师的特殊性来替代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2.激发学生的智慧与生命活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学生是有着智慧与生命活力的自由的主体,是具有连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必须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把自己的自由快乐的状态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学生的积极快乐的心态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快乐课堂的建构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教与学均是一种“历险”,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经验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一定的教学自由和自主为前提的。只有把课堂还给师生,才能让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理性知识在学生的经验之外,所以构建快乐课堂的一个要求就是使这种理性知识“感性化”,使这种“感性化”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传授这样的知识才能使教学过程充满快乐。 3.激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在对话中追求生命的快乐。 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及其精神的意义与价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观都一再强调一点——学习是一种交流、沟通、对话,因此基于交流的课堂是建构意义与关系的课堂,是追求生命自我完善的课堂,是师生“*”的课堂,是尊重师生整体性的“生命课堂”。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4]快乐的课堂要求我们要从生命关怀出发,着眼于师生的生命整体,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通过师生共同快乐成长,最终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4.转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让课堂在自由自主中和谐发展。 教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同样课堂也有它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其目的性的体现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传统的评价观总是忽视人的存在与交往,以及课堂的文化性。而要生成快乐的课堂,则必须转变这种机械的评价观,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促进课堂的交往认识活动,应该成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观的基础。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应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造与创新,使得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获取同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绩紧密地关联起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