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5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呢?大家一起看一下古人写的几首诗歌就明白了!
因为按照流传下来的习俗,清明节是要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不同的地区,有的是到祠堂里面祭祀,有的是到祖坟去祭拜祖先。不管怎样,这是一个让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哀思的节日。所以古代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即使出远门的游子,也一定会赶回家祭拜祖先。
出了上坟扫墓以外,清明因为正好赶在了暮春时节,古人又有家人团聚、游玩观赏的习俗,所以对于清明节,他们寄托了非常浓郁的感情。
但是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人回不了家,这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通过写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曾写下一首《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到长安考取进士,正好赶上了清明节,他应景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诗的前两句,一个“重”字和一个“愁”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京城里面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不知怎么诗人心中泛起了愁思。然后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听到路上车马声不断,想到他们应该是城外折柳踏青去了吧。
接着笔锋一转,城外花谢草长,蝴蝶成双结对,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画面再转,诗人却自己独坐房中,与城外欢快的游人比起来,自己真的好生落寞啊!喝了一口茶,却好像喝了酒一样让*醉。
和孟浩然这首诗有相同意境的,还有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全诗传达的诗人那种正逢清明,自己却孤身一人,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情,却让我们每个读者感同身受。
古代清明节回不到家的总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回家过节的,这些人又留下了风格境界迥异的诗歌作品。
比如宋代欧阳修写的一首《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描写的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热闹繁华的景象,也正好反映了古人清明游春的习惯。在这首词中,欧阳修用了“满目繁华”、“绿”、“醒醉喧哗”这样的词藻,把清明时节人们出游的热闹景象写的非常形象,使得整首词呈现出了一种欢快的气氛。
而词人本身即是这热闹景象的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此时的欧阳修在功成名就之后,已经解甲归田。所以在清明这大好时节,他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把自己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唐代薛昭蕴的《喜迁莺·清明节》也传达了这样的喜悦之情,全文如下: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这首词描绘了在清明雨后,作者和同伴们一起骑马踏青,眼前绿草如茵,鲜花夺目,让人流连忘返!与前面孟浩然和杜牧比起来,作者的心情着实更加高兴。
同样是清明节,四位诗人用四首不同的诗歌,传达出了迥异的感情。这些或在家乡,或在他乡的诗人,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寄托了自己或开心或难过的心情。同时也向我们后人展现了,他们对待清明节是如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