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来历,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4:47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4:47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4:48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4:48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