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02:52
mulberry rust
蒯元璋
桑赤锈病又称金桑,金叶。由桑锈孢锈菌为害桑树芽、叶的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中国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台湾等广大蚕区均有发生为害。桑树嫩芽、幼叶、新梢和花椹受害时,弯曲呈畸形,桑芽不能萌发,严重时,桑园病叶一片橙*,导致桑园严重减产。
新梢的芽、茎叶和花椹患病处局部肥厚、弯曲畸形,出现橙*病斑。芽叶生长停顿,变焦脱落。病斑表面出现多点状,壶形锈孢器,喷出鲜橙*的锈孢子。新梢上病斑出现凹陷斑痕,易于折断。
病因
病原物是桑锈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el.),属担子菌,锈菌目。锈孢子(仅有夏孢子),侵染桑绿色组织,菌丝在表皮下组织细胞间隙内生长。菌丝直径4~6微米,有隔膜,各菌丝细胞内具二核,含有橙*颗粒。菌丝生出吸胞,插入桑组织细胞内摄取养分。吸胞长7~15微米,多数呈圆筒形,也有尖端呈螺旋形或分叉。菌丝生长成束状,平行于表皮层伸展,伸至维管束处的菌丝,不再继续侵入,与维管束平行生长,聚成团块菌丝,组织中的细胞被挤压变形成圆形或扁平多角形,由这些细胞构成包被,或称伪护膜。伪护膜内的团块菌丝分化发育成球形锈子器,锈子器逐渐长大,成熟后隆起突破表皮组织。锈子器直径约150微米,内面底部有锈子梗,无色,顶生连锁状锈孢子。幼小锈孢子无色、圆形,逐渐变鲜橙*,成熟的锈孢子具厚膜,表面附有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为11~15×13~18(微米)。当锈子器突破表皮后,锈孢子从锈子器破口喷出。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以菌丝束在桑树枝条内越冬。中国南方桑树全年有绿叶,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条件。长江流域因锈孢子抗寒力弱,一般不能越冬。枝条上病斑多数坏死,为非致病性病斑,只有与枝条十分接近以及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内菌丝侵入桑芽,次年随桑芽萌动发育,引起桑芽发病。
桑芽初次侵染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中国广东气温较高2月份可发病。初次侵染形成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桑叶、花椹再次侵染,条件适宜时不断引起再侵染。病菌锈孢子形成温度为5~25℃,最适温度13~18℃,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在锈子器上经常保持一层水膜状湿润。若湿度低于88%时,锈孢子难以形成。锈孢子生存力弱,保持在20℃温度下一个月丧失发芽力,温度更高时,发芽力短期内丧失。温度高于30℃,湿度低于80%,则病害受抑制或骤然停顿。
中国南方温暖地区,以5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为发病高峰;长江流域因秋旱,主要春、夏季4月至6月间发病严重;黄河流域雨季在夏秋季,发病期在4月至9月间。
病害发生与农业措施有密切关系。如新老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无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给病原侵染留有过渡存续的机会,均易发病。
病害控制
桑赤锈病常采用下列措施进行控制。①剥除初次侵染病芽,控制再次侵染的蔓延,一般在4月上旬至下旬分三次巡查桑园。剥除病芽,清除病源可收显著防治效果。②彻底夏伐,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内过渡存续的机会,以控制侵染发病。③药剂防治,在初发病桑园用25%湿性粉锈宁粉剂喷药2~3次,可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