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33――背觉合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8 03: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1 19:57
阳明心学133――背觉合诈
(2020年7月10日9:31)
读《答欧阳崇一书》一文,有一个词:“背觉合诈”。当我读到这个词时,百思不解,但又难以释怀,一直想清楚明了地知道其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不知道同学们和我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也许能一眼就能理解吧,但我就是后知后觉。通读上下文,又听博仁导师的讲解,愣是没理解透。从字面意思好理解,但真正想悟透其中的内涵,更真不容易。通过百度检索,结合自己感悟,意思也许是背离知觉就形同合伙欺诈,虽不失善却会自欺,也不会自信。进一步理解就是欲提前一步知道是否人欺诈自己,这个立心就落入了逆诈之道,背离了良知。
我理解这个词的要义在于自欺,自欺的根本在于良知之心打架;良知之心一打架,不良之心占了上风,就会出现不良行为,不是背离了最初的良知之心吗?背离良知,就会起诈心,表现出诈的行为。心中“内斗”的感觉最难受,特别对于一个致力于良知的人来说,更是难受。
我就有这种感觉,我这个人就是一个老实、真诚、实在、善良的人,我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巧嘴滑舌、溜须拍马、会察颜观色的人。在内心深处就感觉,与这种人不是一路人,即使同路同行同事,心中也会有一种芥蒂。心中就会有一种声音在告诫自己:“这个人不实在,与他相处咱会吃亏,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咱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内心中一旦设了这样一道“防火墙”,与这种人交往就很难打开自己的心扉了。但表面上,对这种人却是毕恭毕敬、尊重有加的好。为什么?“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与这种人在一起,时时要抵防被算计。我自己觉察到了有可能被欺,心中设了大防,但面上又虚与委蛇,没尽表现出来,这不是典型的“背觉合诈”吗?
我这种感觉,有可能大多数人都有,只是没觉察到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大堆人在一起聊天,总有那种热于表现自己的人,在那里夸夸其谈、指手画脚、油腔滑调,对于我这种不善于表达,只求干点实事的人来说,就会看不惯、就会反感。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你看不惯这种人,这种人也同样看不惯老实实在的人。他们看老实人就是“笨嘴笨舌、榆木疙瘩一个,能成什么事。”特别是在场上,要是再遭到这种人的挤兑,老实人更觉得难堪,不但不会反戈一击,还会憋得脸通红,浑身出汗不说,更后悔与这种人在一起,反正浑身不自在。
这时候,自己的良知之心必然会蒙上一层灰尘,怨恨自己不会表达、抱怨自己与这种人为伍;要是别人喊自己来的,就会心生怨气,抱怨人家不该喊我来;更大的感受就是,以后坚决不与这种人在一起。
我有这种想法和感觉,和我同样之人也有同感。曾有位和我一样性格的朋友与我谈起此情此景,我问他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他想不出办法来。对待这种场合、这种人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毫无私心杂念地致良知。一旦真正致良知了,自己的诚意就出来了,诚意一出来,外在就会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心一旦有了强大的自信,就会变得坚定沉着,不为外物所动,外界再大变化也不会刺激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沉静如水,以静制动,强大的气场就出来了。对于那种巧舌如簧的人来说,也会自觉无趣而自动退缩。如果此时,再有几句震聋发聩的话语,不足以震慑全场吗?
坚持毫无私心杂念地地致良知,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不逆、不臆、不欺人、不自欺,当然更不背觉合诈而至诚如神。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