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早晨从中午开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9 05: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7:08
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路遥
这本书是路遥的创作手记、随笔,一本自传性散文集,它是路遥生命中最后的心血,他以真挚、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潜心创作的往事和追求梦想的历程。
书的开头就写道: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我想这就是他给这本书起名的原因之一吧!)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对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曾付出过很多努力和汗水,特别是那部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巨作《平凡的世界》。作者为了这部小说准备了三年,真正写完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在写这部小说之前,他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并反复构思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光是小说的开头他就写了四天,前三天他写了撕,扔了写,直到第四天才写出让他自己满意的开头。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记录他写《平凡的世界》的心路历程,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因为他为了这本书做出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坚持和努力,可以说用尽了心血,真的是用生命在创作。后半部分主要是答记者问,主要讲述他对写作,还有小说创作的一些想法和感悟,以及他个人对写作的经验分享,读来很让人受益!
1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他知道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他觉得他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旨所在。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最先进入的是大量的阅读。他说: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尤其是尽量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作家主要的才能之一是编故事,而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则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觉得脑子记不住的,就做个详细的笔记。
那段时间,他的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
他找出当时近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他后来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查找到某日某月世界、中国、一个省、一个地区发生了什么。
由于接下来的很长时间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上,对于写作以外的事情几乎全都不理会,以至于全书完结时,他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他在书中说: 当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
在一个人写作时,有时一筹莫展,有时欣喜若狂,有时颓丧,有时振奋,这种种的矛盾心情交织贯穿整个写作过程中。这个时候, 你是作家,也是艺术形象;你塑造人物,你也陶铸自己。
超级自律的他,每天对自己有严格的计划并且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执行,以至于不敢到矿区附近小店买东西,因为怕浪费那几十分钟。无比紧张的工作和思考一直要到深夜才能结束。长卷作品的写作是对人的精神意志和综合素养的最严酷的考验。它迫使人必须把能力发挥到极点。你要么超越这个极点,要么你将猝然倒下。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2 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 ,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造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如果最后读者仅仅记住一个故事情节而没有更多的收获,那作品就会流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肤浅。(就像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一样,里面有很多对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上细节的描述,包括吃、穿、住、行、饮食等方方面面。故事可以编,但细节你编不了。)
3 写作中最受折磨的是孤独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为了不受干扰地工作,常常要逃避世俗的热闹;可一旦长期陷入孤境,又感到痛苦,又感到难以忍受。
路遥说:他 喜欢孤独。但也惧怕孤独 。
当时他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日子。进山的时候还是春暖花开,离开的时候早已万物凋零。多少天里,他没和一个人说过一句话。白天黑夜,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一间房子里,做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那时的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读到这时,让我联想到梵高当年一个人在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没有朋友,没有沟通交流的对象,时间久了,就会感到很孤独,当时梵高也很渴望有朋友和他说话、沟通和分享。)
4 只要能完成,就是好的
路遥在书中说:写这部小说的最后一天,他坐在写字台旁静静地看着桌面上的最后十来页初稿。一切所经历的有关这部书的往事历历在目,但似乎又相当遥远。他不知道他是怎样走过来的。
在紧张无比的进取中,当我们专心致志往前赶路的时候,往往不会过多留心身后及两旁的一切,我们只是盯着前面那个唯一的目标。而当我们要接近或到达这个目标时,我们才不由得回头看一眼自己所走过的旅程。
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安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当终于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几乎不是思想的支配,他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陪伴了他六年的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他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他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他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多出许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
他看见自己泪流满面。索性用脚把卫生间的门踢住,出声地哭起来。他向另一个自己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软弱,而另一个自己又制止了他哭泣并走出卫生间。
在那一刻,他记起了杰出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我的相关文章推荐:
路遥:写作是心灵的需要
带着热情去生活
关于写作之像作家一样思考
雪落无痕 雁过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