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9 05: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7:19
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则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马斯洛的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动机即由基本需要引起的动机上。
马斯洛之前,动机问题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后,心理学家如詹姆斯、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弗洛伊德等试图以本能论来阐释人类行为的动机,为动机心理学领域积累了不少事实材料和研究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方*上的,如人与动物不分、还原论等;也有具体观点上的,如忽略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及其动态联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马斯洛感到有必要在进行动机研究之前设定一些基本的前提。
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合理的动机理论,都必须考虑到下述命题:
(1)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在动机理论中,这个命题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要点。例如,受到驱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个人的某个部分。不存在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是这个人的需要。是约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东西。并且,感到满足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一部分。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不仅在肠胃功能方面有所变化,而且在许多方面,甚至在他所具的大部分功能方面如感觉、记忆、情绪、思想等都有所变化。
(2)动机理论的研究应注意选择一般的而非特殊的动机实例。心理学不应选择饥饿作为所有其他动机状态的典型,因为饥饿驱力并非一般的而只是特殊的动机的实例。对人而言,典型的*更加明显的是整个人的需要。选择这类冲动作为研究的范例会好得多。例如,透彻研究饥饿冲动与全面了解爱的需要相比,我们能够通过后者更多地了解普遍的人类动机(包括饥饿驱力本身)。
(3)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或需要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有干百种,但仔细审查后即可发现,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心理学应透过这些手段去追溯人类真正渴望满足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这些需求的数目是有限的。并且,由于个体在意识中很难觉察这些基本目标或需求的存在,因此,合理的动机理论不能不顾及个体的潜意识生活。
(4)文化人类学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满足各种需求的方式虽有极大的文化差异,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或终极目标都是相当一致的。以自尊心的满足为例,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靠成为好猎手来满足自尊心,而在另一个社会中,却要靠当一个伟大的医生、勇猛的武士或者一个十足的铁石心肠的人等等。因此,JL\理学应透过文化的差异去研究人类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标或需要。
(5)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人类行为常常是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的。一个有意识的*或一个有动机的行为,可能起到一种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现自己。例如,性行为与有意识的*并不仅仅是对性满足的追求,其所暗含的、无意识的目的可能是极为复杂的。甲的*可能实际上是确立自己男子自信的*的表现,而其他人的*则可能根本上代表了吸引注意力的*,或者对于亲密感、友谊、安全、爱的*,或者这些*的任何一种组合。因此,动机理论应认真对待*或行为在根本上代表的东西,看到动机的复杂多样性。
(6)合理的动机理论应该这样设想,动机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起伏的,也是复杂的。因为从动力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一定意义上,几乎有机体的任何一个事态本身又是一个促动状态。例如,个体遭受拒绝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他的身心组织,使他感到紧张或不快乐。这种状态还会转而导致其他事件的发生,例如采取种种自我防卫方式、压抑敌意等。
(7)合理的动机理论必须考虑到以下两个事实:第一,除了以相对的或递进的方式外,人类从不会感到满足。人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动物,当他的一个*满足后,另一个会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第二,所有动机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动机的出现实际上总是取决于整个有机体所可能具有的其他所有动机的满足或非满足状态,即取决于这样或那样的优势*已经达到相对满足的状态。因此,需要似乎按某种优势等级自动排列。
(8)动机理论应彻底放弃为内驱力或需要制作分解式一览表的企图。这种一览表常给人这样的印象,似乎各种内驱力是均等的、不相干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它还忽视丁内驱力的全部动力性质,混淆了各种具体特征的层次关系。动机理论应将基本的*清楚地理解为分届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基本类型或者基本范畴。亦即,基本目标或需要的列举应是抽象的分类而不是编成目录的一览表。
(9)动机分类的基础,应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基本的目标或需要,而不是任何一被刺激意义上的内驱力一览表(是“吸引”而不是“推动”)。
(10)动机理论必须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应该看到,当我们沿着种系阶梯上升,我们所理解的本能有逐步消失的倾向,对作为适应工具的文化的依赖将越来越大。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要,饥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因此,当不得不使用动物资料时,应尽可能选择接近于人类的动物如猴子而不是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11)动机理论必须考虑到环境与文化对有机体及其动机满足的影响,但决不可成为纯粹的情境理论。它还应看到有机体有其天生的内在结构,并且能主动创造心理环境等事实。
(12)动机理论还应看到,有机体通常表现为一个整体,但有时则不然。孤立、局部、*的反应在一定情况下是可能的。这类现象不一定是虚弱、病态或者不好的,相反,它们经常被看作是有机体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的证明,即有机体以不完整的、独特的或分散的方式对付局部的、熟悉的事物或者易于解决的问题。这样,有机体的主要能力就可用于解决更重要的或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13)并非所有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至少并非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对需要的满足的追求,即寻求需要的或医乏的东西。成熟、表现、成长以及自我实现等现象皆是自然流露的表现性行为而非对环境的应付性行为,因而可以看作无动机的或超动机的行为。
(14)动机理论不应像心理分析学家那样仅仅关注无意识的*,还应重视达到目的的可能性这个因素。这对于理解我们文化中各个阶级、等级之间的动机差别,理解我们的文化与其他较为贫穷的国家和文化在动机上的不同是至关重要的。
(15)动机理论必须合理地看待现实对于有机体内部冲动的影响。内部冲动与现实之间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16)动机理论除讨论有缺陷的人的防御手段外,还必须讨沦健康强健的人的最高能力。同时还必须解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杰出的人物所关心的全部最重要的事情。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健康人。动机理论必须具有更积极的研究倾向。
总之,以马斯洛看来,动机理论的研究在方*上应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为指导: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人为对象,重视健康动机的研究;坚持整体动力论,务必阐明动机与有机体和环境以及动机与动机之间内在的整体动力的关联。而在研究的重心上,动机理论则应损弃文化的差异,拨开作为手段的*的迷雾,直接对人类共有的基本目标或需要进行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马斯洛在建构自己的动机理论时,从一开始就试图使之立足于基本需要及其层次发展的研究之上。同时,这一切也预示着,马斯洛动机理论必将与既往动机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