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的语言技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0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3:12
相关范文:
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对话描写艺术
摘要:通过阅读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她呈现的语言特色中着重关注其人物对话描写艺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和违背会话合作原则,赋予了人物对话丰富的语用含义和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
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
Abstract: Through reading the original book “Pride and Prejudice” of famous woman writer Jane Austen, I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versational art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and also analyze how the author make use of and violat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o present her characters and create comic atmosphere.
Key words: the conversational art;Cooperative Principle;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而不衰,并对后代作家产生影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语言魅力。在语言中对话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简.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对话鲜明生动,颇具个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尝试用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对话风格,解开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对话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妙趣横生之谜。
2.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格耐斯(H. P. Grice)通过研究认为,当人们进行交流时,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以及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他们遵照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格耐斯将之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参与谈话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其具体包括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数量原则要求我们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应适量,不多也不少;质量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有充分依据,说话具有真实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原则要求说话人清晰有序、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
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准则,而是违背,利用或放弃某一个准则。听话者听到这些“不合作”的话语,并不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而是假定说话人是合作的,认为这与一定的态度、目的或冲突因素有关,从而构建一个语境结构,推导说话人的用意。人们的交际行为实际是在遵守利用准则和违反准则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导致交际双方认识层面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差异和裂缝的形成便塑造出不同的典型性格,描写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为主题服务。
简.奥斯丁在人物对话中有意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力,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烘托了主题,并奠定了幽默讽寓的基调。
2.1.违背数量原则
例1:贝内特太太:“这些姑娘们,在我急切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上哪儿去了?”伊丽莎白:“您只要找到身穿红色*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 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希望她提供的信息。这种冲突常常发生在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之间。但在伊丽莎白确实不知道妹妹们的确切地址的情况下,她违反数量准则是为了遵循质量准则,即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如果她胡乱说出妹妹在哪条街,那么她将违反质量准则,也不会产生会话含义,而正是由于数量准则的违反,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谈吐轻松的个性,同时也映衬了她妹妹的浅薄、轻浮和任性。
例2:在第二章,贝内特先生拜访了宾利,因此贝内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就有了与宾利交往的机会。但是贝内特先生并没有告诉她们,她们因而还蒙在鼓里。对话的戏剧效果主要来自语用前提的缺失。当贝内特先生当班纳特先生不断地提到宾利,谈到宾利会喜欢莉齐的帽子,以及他们可以把宾利介绍给其他人一类的话题时,谈话的对方(即太太和女儿们)由于缺乏言语交际双用的前提知识,对贝内特先生的话感到困惑不解(“We are not in that way to know what Mr Bingley likes”),继而觉得荒诞不经(“Impossible”、“Nonsense! Nonsense!”),最后贝内特太太自己都感到厌烦了(“I’m sick of Mr Bingley”)。贝内特先生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隐瞒了谈话应有的一部分信息,即他已经拜访过宾利。他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符合贝内特夫妇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也符合贝内特先生喜欢卖关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它是奥斯丁不可或缺的叙事策略。其实在拜访宾利这件事上,贝内特夫妇的意图并无冲突,虽然他不赞成太太的势利,但他自己也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制约。如果不为女儿做好安排,他一旦去世,女儿们便无家可归了,所以他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为女儿提供机会。因此,如果当贝内特先生在对话中不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不仅作品的幽默与反讽意味荡然无存,他们夫妇间的对话也必是庸俗枯燥。
2. 2. 违背质量原则
例3:小说最开始,当身材魁梧、面貌清秀的达西在舞会上初次遇见伊丽莎白时,上层阶级的傲慢心理使他并未觉察到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他认为她还算可以,但是还没有标致到让他动心。社会地位与生活背景的巨大差距促使达西的‘傲慢’在伊丽莎白的心里播下了‘偏见’的种子。伊丽莎白那种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上层社会所瞧不起,周围的亲友又缺乏教养,时而在公众场合现丑,这使伊丽莎白羞愧莫如,而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因此在卢卡斯爵士家的舞会上,当达西一改初衷,主动要求伊丽莎白赏光跟他跳一场时,傲慢出奇的他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她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尊严并竭力维护它,因而违背质量原则回答到“Mr Darcy is always politeness.”这句话有力地回敬了达西,赢得了人格,显示了个性,表面上话语是对达西表示赞扬,实际上是对他行为傲慢的指责。
例4:当贝内特太太要求丈夫尽早拜访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执意不肯见,斩钉截铁地说:“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从第二章我们可以得知,贝内特先生其实已有了拜访宾利的打算,只是他有意违反质量淮则,对妻子不讲实话而已。他无心与饶舌的妻子谈论这件事,按贝内特太太的说法,他的“不合作”则是故意气她以逗乐(“You take delight in vexing me.”)这种对质量准则的悖逆是反讽的话语基础,由此引发了当贝内特夫妇间的戏剧冲突,并在这冲突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丈夫深沉狡黠而妻子浮浅庸俗,丈夫寡言而幽默,妻子饶言而直露。
例5:威克姆诱拐伊丽莎白的小妹莉迪亚私奔,经过达西一番周旋后,威克姆*与她结婚,挽救了莉迪亚的声誉,在全家欢庆时,贝内特先生谈到威克姆:“He is as fine a fellow as ever I saw. He simpers, and smirks, and makes love to uw all. I am prodigiously proud of him. I def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 to proce a more valuable son-in-law.”(P 310)
贝内特先生说威克姆是自己见过的最好青年并为他自豪,甚至比威廉姆·卢卡斯爵士的女婿(科林斯)还要好。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贝内特先生从未对科林斯有过好感,坚决反对女儿嫁给他,现在把威克姆这无耻的人说得比科林斯还好,显然违背了质量准则,这当然是一句反语,含义为“威克姆是一个无耻之徒”。在一家人以及左邻右舍庆贺新婚的庆气氛中,贝内特先生心存忧虑,只好用近似黑色幽默的自我嘲弄和习惯性的矛盾表述表达自己的尴尬无奈,一句话中亦贬亦褒,作者的讽刺之旨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体现出来了。这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讽刺幽默在人物刻画上的高深造诣。
2. 3. 违背关联原则
例6:当达西说他正在为伊丽莎白的一双漂亮眼睛而沉思时,宾利小姐则马上对伊丽莎白出身低微的弱点进行攻击,她回敬说:“You will have a charming mother-in-law, indeed, and of course she will be away sat Pemberley with you.”(P 24)达西仅仅是说伊丽莎白的大眼睛,宾利小姐就称伊丽莎白的妈妈是达西的“mother-in-law”,这显然是违背关联原则的,她将毫无根据的联想强加在达西头上,看似荒唐,恰恰是在更深层次上是对达西的讽刺和警告,言外之意是如果达西爱上伊丽莎白,他将不得不接受伊丽莎白母亲这样一位庸俗无教养的丈母娘经常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事实上这正是达西的心病。宾利小姐达西虽然好强嘴硬,却也不得不说服宾利先生起离开内瑟菲尔德,强迫自己斩断对伊丽莎白萌生的爱慕之情,尊贵的宾利小组若不是爱上了达西,怎么会如此敏感,并且一语道破天机呢?
另外在小说第二章中,当贝内特先生兜圈子寻求最佳效果以向全家人披露他访问了宾利先生这一重大消息时,他太太的一番话可说是违反关联原则的最好例子。在这里,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论参加邻居的聚会见到宾利先生的可能性,贝内特太太训斥女儿的话与正在谈论的话题毫不相干,看似破坏了关系准则,但对话照常进行,合作原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遵守,因为贝内特先生理解这里的隐含之意,所以他说,“莉迪亚为什么偏在你妈妈烦恼的时候咳呢?”可见他非常理解,这是太太生丈夫的气,怨他不肯为了女儿们的利益首先拜访宾利先生,但又不好发泄,只好拿女儿做出气筒,继续拿她的神经痛唤起丈夫的同情。
2. 4.违背方式原则
人们不用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通常使用的简洁的方式去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另有蹊跷。
例7:“My reason of marrying are, First, that I think it a right way for every clergy man in easy circumstances(like myself) 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 Secondly, 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 and thirdly – which perhaps I ought to have mentioned earlier, that it is the particular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very noble lady whom I have the honour of calling patroness……”(Chapter 19)
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是这样陈述自已想要结婚的3条伟大理由的,这番告白正是他个性的生动写照,一席布道似的求婚演说咬文嚼字,干巴迂腐,好像一篇机械呆板的例行公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科林斯这个人物的刻画,他是一个感情冷淡、思想呆滞浅薄的势利小人,貌似饱学,故作庄重。作者有意让科林斯在对话中违反会话的方式准则,暴露他的愚蠢和奴性,使其成为笑料,让读者认同伊丽莎白对他的拒婚,认同小说的主题,即尽管地方上的中小贵族家庭出身的姑娘们以及她们的母亲把财产视为婚姻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伊丽莎白绝不肯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精神追求,表现了她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从反面调侃科林斯,正面烘托伊丽莎白,使读者为她的聪慧理智而叫好。
3.结束语
《傲慢与偏见》以婚姻嫁娶和家庭风波为题材,描写自己熟稔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像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看似平凡而琐碎,小天地却可映出大世界,因此始终能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英国诗人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曾说,“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琐事,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这位姑娘很有才能。这种才能是我所遇到的最令我赏心悦目的。”正是简.奥斯丁炉火纯青的语言描写功力,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4.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Bibliography and Chronology c David Campbrll Publishers Ltd,1991(3)
2.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1990.
4.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5.刘霞敏.《傲慢与偏见》对话描写艺术的文体学分析[J].湘潭师院,1999
6.李雅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J].*外语学院学报,1997
7.唐旋.《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4:30
你好 山师07中文特招的朋友 请不要抄袭网上的文章 我会给你不及格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6:05
正文:
“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随着简.奥斯汀的成功,以上言论将成为人类语言史上的经典,这也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简.奥斯汀以其独到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技巧文明于世,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浸透着智慧甘泉的著作。
爱尔兰文学家,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奥康瑙尔认为:“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技巧巨匠之一,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奥斯汀是最伟大的,绝对是最伟大的。”而著名翻译家雷立美说:“奥斯汀小说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精确的刻画技巧以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英国文学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主要描写了四桩婚姻,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贝内特家展开,一系列与贝内特家五位小姐有牵连的人物陆续登场,翻开小说,我们马上爱不释手,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恐怕是雅致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魅力。
奥斯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
人物是一部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性格是否鲜明,关系到小说的成败。我们的奥斯汀是一位优秀的创造者。开篇第一章她便完美无缺的为我们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贝内特夫妇。
“贝内特先生真是个怪人,他既聪敏机智,尖刻幽默,又沉默寡言,变幻莫测,他太太和他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都无法摸透他的性格。”作者这样写,虽然贝内特太太无法摸偷先生的性格,但读者一目了然的是,他是一个怪人,怎么个怪法,为什么会变幻莫测,他的聪明在哪里,诸多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怎么办,只有继续读下去。
既然贝内特险胜聪敏机智,而又变幻莫测,那么他声称自己绝对不会去拜访宾利先生,而后又成为最先去拜访宾利先生人中的一个,这就不会另我们费解了。无论他表现的怎样奇特,都不会矛盾之处。变幻莫测的人常常言行不一,聪明机智的他又怎么会不了解去拜访一位像宾利先生这样优秀的人物对贝内特家的重要意义呢?
贝内特太太“思想浅薄,比较容易暴露。她是一个智力低下,知识贫乏,喜怒无常的人……她的人生使命就是嫁女儿。”太太智力低下,这也许是她无法看透贝内特先生的原因之一,因为无论如何,生活在一起二十三年,看不清对方的性格都是一件十分夸张的事情,这种写法恰好起到一种辅助的效果。
就是这么简短的文字,奥斯汀写出了无懈可击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贝内特太太的人生使命是嫁女儿,有这样一位母亲的存在,在诸位贝内特小姐的身上才有机会发生许许多多趣事并成就了四桩婚姻。贝内特太太性情所致,而奥斯特的语言功不可殁。
五位小姐和各位先生,甚至一些毫不相干的人物也都被精心设计,一丝不苟。
奥斯特描绘的故事情节曲折丰富。
我们可以注意到《傲慢与偏见》通篇都充满了曲折含蓄而又滑稽迷离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将它们安排的丝丝如扣,严谨细腻,故事渲染的色彩斑斓。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不仅善于谋篇布局,还擅长利用独到的文字,对细微之处精雕细刻。,力求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奥斯特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我们来看一段。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在德比郡见面。达西慌乱不堪而又故作镇定,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傲慢,向伊丽莎白表明了心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经过内心世界强烈斗争的结果,而伊丽莎白能最终抛弃对达西先生的偏见,也是一个漫长的过转变,这样一来就符合了两个正常人的思维模式。读者跟随着奥斯特的笔尖,走进她的世界。这是奥特精致描写的成果。
奥斯特的议论精彩独到。
奥斯特精湛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犹如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给我们指导思想。我们不得不说,一个,或者说任何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见解能够表达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议论。当伊丽莎白爱上达西以后,他们的见面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伊丽莎白自己忙的不亦乐乎,想博得各位的欢心,奥斯汀说“她在这方面恰好是最不用担心的,最有成功的把握,因为那些她试图取悦的人都早已喜欢上了她了。宾利乐意博得她的欢心,乔治亚娜渴望得到她的欢心,达西决心要赢得她的欢心。”多么有趣的评论,奥斯汀将这一刻场景布置的融洽和谐,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大家互相取悦,乐意表达自己的友好,并将这份友好放置在一种巧妙的幽默之中。
不仅如此,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语言对话极富个性。
有修养的人们的对话是高雅的。她不是削完皮就吃掉苹果,而是将苹果雕刻成精致的物件儿,富有格调和艺术性,表现出与身份相符的文学修养,小姐们和先生们在一起,没有粗俗的调逗,没有嘲讽的打趣,而是优美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思想。
当然,并不是全篇一律的人物都具有理性思考和高尚不同层次的人物,奥斯汀赋予他们不同的语言,那些应该属于他们自己的菜肴绝对不会放错在别人的饭桌上。
丽迪亚和简不同,伊丽莎白和卢斯卡也不同。丽迪亚会大声嚷“天啊,我是多么想在你们之前出嫁啊,那时我就可以带你们到处去参加所有的舞会。”而简只会说“要是我不怕苛责酷评的话,我就忍不住要说……”这样具有天壤之别的言语出于不同姐妹之口,我们也不奇怪为什么故事结局时她们的命运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了。
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奥斯汀是一位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理想主义始终对她起主导地位的作家。她出身于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狭小的生活圈子决定了她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观察世界,所以她描写的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十分*真,可以说是历史的再现。
作者同时有着女性完美主义的一面。认为像达利和伊丽莎白,宾西和简这样的情侣成就一桩美满的婚姻是极其自然的一件事情。男士潇洒有风度,有学识,女士貌美如花,有教养,这种结合是造物主的意愿。像威克姆和丽迪亚这种不尊重爱情不信仰道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完美结局的。
太多的承认必然性,并且成为以后小说写作的一种模式,而完全不顾及偶然性的存在。
不管怎样,奥斯汀的语言魅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具有先锋性的意义。这里是天堂一样的世界,奥斯汀为我们创造了它,并且带领我们来到这里,感受艺术的奇妙境界。对于这样高超的技艺,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她的伟大。对于奥斯汀语言的魔幻世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