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05
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因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追溯平遥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 在古代,城墙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基本框架,是城市的具体形象。平遥城与全国其它许多城市一样,是先修筑城墙后而形成城市,平遥城墙肇建于何时,史书中未见有确切的说法。唯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建置》中载:“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就平遥的历史而言,西周时代,“此”地沿无县、邑的行政区划,但尹吉甫率师北伐时,既“驻兵于此”,营建防御工事,当属首要。他们既在“西北二面”筑墙防守,那末东南二面也决不会空若旷野。很显然,那次浩大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平遥城墙奠定了基础,平遥城墙的雏形就在“宣王中兴”的年代里告成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汉朝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 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原址在今文水县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平遥城作为县治之所在,是平遥*、经济、文化的中心。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严酷考验。 北宋初,赵匡胤为讨平北汉政权派兵焚烧平遥城,然而平遥城池毕竟土不为火克,永葆着“城”的伟观。 平遥古城唐宋时期,平遥古城商贸初具规模。 从城内一冀姓市民的先祖 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沙,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末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城墙在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开始扩建,重建筑成“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已砖石包墙。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正德四年(1509)在亲翰门外筑起了“附郭关城”一面,“附郭关城”是加筑在“关厢”之外的又一道城垣。墙身素土夯成,墙高约6米,上砌女儿墙。墙间辟拱券城门一道于龙王庙之左,习称“东关门”。“东关门”面临惠济河畔,北望“九眼桥”,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国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明代中叶,古城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平遥城墙历经 平遥县衙26次修葺增补,形成了现存的已有规模。即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遥城三华里见方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有二,形如“乌龟”头南尾北,所以平遥城又称龟城。作为城的标示—城楼,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古城内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时期,体现县置的平遥县衙建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历经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动体现在文庙、武庙、城隍庙、清虚观、财神庙、双林寺、镇国寺等宏大建筑中,这些寺观庙堂香火不断,明清盛极一时。构成古城主体的民居宅地,商铺作坊,是在十五世纪初随着晋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渐渐兴建起来的。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在贺兰仙桥、市楼金井等旧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绪年间又有清虚仙迹、书院弦歌四景增入邑圣。古平遥十二景胜名远播。邑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乐于兴学。明初的卿士书院,康熙年间的西河书院,嘉庆道光年间的古陶书院(超山书院),咸丰年间的鸣风书院为晋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清代中叶,古城商业贸易一度兴盛,曾发展为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之说,当时城内大小街巷商铺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道街等主要街道的商铺以经营大批量,大宗项的中转业为主,各种南北货物源源不断地载*遥,再发往其他各县以至省名。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五个市场区域,市中人来人往, 日升昌票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清道光三年(1823),日升昌票号诞生,平遥商帮迅速崛起,进一步促进古城贸易的发展,此后持续百余年之久。 平遥古城创建以来,一方面是周而复始地遭灾罹祸,或受水患,或为火燔,或遇兵燹受损,或爱风雨侵蚀,多次濒于坍塌;另一方面又有人不折不挠地进行救护和重建,从守土之吏到爱乡之民,无不将保护古城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绳绳相继,代代相传。每当出现毁坏之后,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去修复。多少年来,修旧补缺者有之,落架修葺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但从清末到*年间,由于战乱等在,一度有毁无建。 *七年以后,公路、铁路相继开通,促进了平遥的开放。各种洋货大量流入平遥,占领市场。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遥城,古城经历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烧杀掠抢,许多建筑或毁坏或改为军事设施。日军推新经济封锁*,城内商铺减少,满目萧条。 20世纪中期,附郭关城最终遭遇了建设性的毁灭,如今已难得觅其踪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重视平遥古城保护。五六十年代时,就拨款维修文庙大成殿、双林寺等文物古迹。当时,由于实行公私,个体商铺销声匿迹,城市商业以集体供销社为主,城内兴建起柴油厂、棉织厂等国有企业。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和文庙大成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期间由于经费得不到保证,加之“破四旧”、“深挖洞”之风盛行,古城内原许多文物古迹或被占用或被拆除,遭到了自然的、人为的损坏。城墙周围开始修起大量民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城保护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县*建立管理机构,制定*法规,大力融资维修古迹、修建道路、整治环境、开发旅游。 1979年,国家拔专款修缮双林寺、镇国寺、城墙。这一时期,城内个体私营商业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日用百货齐全,批发零售兼营。城市一片繁荣 1986年,平遥古城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 1993年,平遥城墙墙体全体复原如故,72座敌楼重新耸起,魁星楼再现菜昔日风采,太和门、亲翰门、风仪门三座瓮城恢复原状。以后数年间,城内县衙、城隍庙、文庙、明清一条街等建筑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迁出后,相继大量修复。 1997年,12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名录。平遥县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了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到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了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历史风韵。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中外旅客大量涌入。现代化宾馆、饭店及交通设施成为平遥新城最亮丽的风景。城内的民俗客栈,古色古香,传统名吃,风味独特,吸引中外来宾流连往返,平遥城进入了中国重要旅游城市行列。 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原貌。今天的平遥古城,集金、元、明、清及*初年历代建筑之大成,城墙巍峨,衙署森严,街道如故,商铺林立,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楼阁、桥梁、祠庙、道观、佛寺、教堂,星罗棋布,浑然一体,世泽绵长,规模和格局与明清时期相符。平遥世风淳厚,文心荡漾。人们走*遥古城,犹如神游于明清时代,置身于一座庞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古城外的东、南、西为新城发展区,总面积是古城的二至三倍。东区以平遥一中为中心形成了教育新区,南区以党政办公大楼、机关、学校、医院为代表形成了综合发展区,西区以绿色都城、柳根花园为代表居民新区。高楼林立。马路纵横,霓虹闪烁,市场繁荣,充满现代气息。 2005年,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围绕建设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平遥古城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建设开发。城墙外围的大片建筑被拆除,形成了既整洁,又广阔的绿化带,一座完整的古城雄姿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