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2 19: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9:22
孟子坚守天道,庄子坚守人本。孟子的“性善说”论述主要集中在《告子》一篇,是最后一篇。而《孟子》第一篇则是*学说,孟子告诉梁惠王,他有恻隐之心,具备施行仁政的可能性;《滕文公上》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的性善学说,总是和他的*学说联系在一起。朱子认为,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一种贡献。他使人有“人性本善”的自信,可以去做好事,对于社会也有利。这贡献是相对于*而言的。出于*教化的目的提出人性论说的,还有荀子,虽然荀子主张性恶,但是也是为了教人民学习礼仪,学习仁义的行为规范,使人提高自身的修养。荀子与孟子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说,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指向社会,既引导个体主动地“克己复礼”,又引导君主以仁义为准则治理国家,使得社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由此可见,人性论出现的,和圣贤想要施行*教化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单纯地讲施行仁义,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为人们提供指导作用就够了,而人本性是善,还是恶,无论如何是不可改变的。人性论的重点,放在后天对人性的发展和养护上面。“性善论”是为孟子的*学说服务的。庄子对自然、对“道”的信任,使他摈弃了对人为智慧的信任。任人性,不如任道性。人性与道性结合,就能达到最光辉的效用。庄子认为,人性只有被动地任道,才能和道相符合。所以,他主张恢复人性中的道性,任静,复性。来源: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