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招安宋江 为什么不招安方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3 01: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0:49
尽管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一直被很多人鄙视,但是对于宋江来说,这恐怕也是他当时唯一能做的选择了,招安之后就被派去对抗方腊,不过,方腊同样也是起义军,为什么朝廷选择招安宋江,却不选择招安方腊呢?难道是方腊很不好对付,只能用武力*?那派宋江去对抗,朝廷不怕方腊碾压宋江吗?
读《水浒传》,最兴奋之处就是梁山好汉齐聚一堂,替天行道,打抱不平。最气愤的一段是宋江受招安,为朝廷卖命,打辽国征方腊,最后梁山好汉伤亡惨重。作为同是起义军的领袖方腊,宋朝为何不招安方腊呢?
一个愿招一个不愿
宋江与方腊都曾被宋朝招安过。而宋江自梁山入伙后,就一直想招安。在宋江脑子里始终有君君臣臣那一套,渴望从一介小押司干宋朝的*,为朝廷效力。
宋江虽然结交梁山好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意丢下小县城公职去做“匪”,因此梁山曾希望宋江去,宋江没去。即使杀了阎惜娇,宋江虽有去梁山打算,却也是有不甘之举,这才有浔阳楼上题反诗被抓。
宋江一开始就想招安,自己想当官,也想带着自己的弟兄当官。对于这样的起义军最后损失惨重,再来宋江受招安原因就很简单了。
而方腊却与宋江不同。方腊是青溪万年乡帮源洞地主方有常的长工。后来他声称声称“得天符牒”,杀死方有常,聚集一帮贫穷民农民举起反宋的义旗。从出身上看,宋江就高出方腊一筹。
方腊就穷苦农民出身,他手下的起义军也大都是贫苦人家,他们举义旗的目的,就是翻身做主任,方腊起义时列举宋朝罪状时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之”,“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且声色、狗巴、土木、祷祠、甲兵、花石糜费之外,岁略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赫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
在方腊眼里,推翻皇帝老子,翻身做主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到招安,就是一拼到底。宋江那帮弟兄则不是,除了地主老爷就是朝廷命官,他们大都想洗清“匪”名。
宋徽宗看到方腊起义军发展迅速,实力越来越强大,于是就想招安他们,他下诏称:“如能束身自归,或告言动息,捕致贼党,并特予免罪,一切不问。同稍有功绩,即伏与推赏。”
但方腊的起义军对宋徽宗下的招安诏书根本不感兴趣,方腊继续率兵攻打杭州城,而起义军男女老幼都上战场,打了五天终于攻下杭州城,方腊一气之下毁了蔡京父亲的墓地。
后来方腊起义军又连续攻下宋朝几个重镇,杀了很多贪官污吏,使方腊的起义军很受老百姓信赖。
由此可见,方腊从起义时就不想招安,一反到底。宋朝根本无法招安他们。
一个大哥一个皇帝
从宋朝招安宋江而不招安方腊来看,还有一个因素需要提一下。宋江作为梁山的“带头大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都是按能力而排座位,而且都以兄弟想称。也就是说,梁山这帮起义军,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一个政权。而在招安问题上,宋江也发扬民主,征求兄弟们的意见,大部分兄弟都同意招安。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宋江才走了招安这条路。换句话说,宋江想招安,也包括下面那帮兄弟大都愿意。
而方腊就不同了,1120年,方腊率众起义后,他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而且设置官吏将帅,军队以头巾来区别等级。无论这个“圣公”是皇帝还是王,方腊是一支反抗政权了,与宋江截然不同。至于是否接受宋朝的招安,方腊一人说了算,不用受手下掣肘。
所以从两人的地位来看,宋朝招安宋江容易,招安方腊就难了。方腊既然建立了政权,他的目标就推翻赵家天下当皇帝,宋江境界就是官升一级,光宗耀祖。
一个超强一个太弱
宋江带领一帮弟兄在梁山聚众反宋朝,但梁山的起义力量太薄弱,也只能固守在梁山一带,以“泊”作为天险(史料暂不说)。宋江明白,如果不招安,以梁山的力量很难与宋朝抗衡,很快也会被消灭,到那时就是人头落地,想当官也没机会了。在宋江眼里,早招安,早在宋朝为官,也为兄弟们谋个后路,为他们的家人谋个平安。这是宋江的想法。
而方腊则不同,他刚起义时就聚集了万人,而且万人都是贫苦百姓,只要有饭吃就行。在方腊起义军眼朝,招安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喜欢,重要的是他们能杀尽宋朝贪官,然后过上好生活。这是一种朴素的想法,与宋江小官吏想法当然是两个思路。
方腊率领起义军反宋朝时,他的地盘很大,他先攻占了宋朝的青溪,然后又攻占睦、歙两个州。方腊起义军向南发展,还攻克衢州,杀死该州郡守彭汝方。向北发展后,攻占了新城、桐庐、富阳各县,然后*近杭州,利用5天时间,占领杭州。此时方腊的势力与地盘扩展很迅速,有一定实力和宋朝对抗。
即使宋江没有招安的那条心,就他那点兵力,那点地盘,想和朝廷对抗,实力根本不允许。而方腊起义后,势力不断扩大,使他有了雄心与宋朝争夺天下了,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农民起义军,手下人才少,战略战术上出现错误,整个就会翻盘。
对于宋江的招安,看客只是从《水浒传》中总结的原因,与史料不同。但方腊起义军不受招安,则从方腊的史料总结。两者没有一定对比性,但主要还是分析《水浒传》中宋江心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