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地震震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3 06: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3:43
在地震学中,震源(hypocenter)是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断层开始破裂的地方,震源向上投影到地表即为震央。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1]。它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的震源称人工震源,如人工爆破(炸药爆破,核弹试验)等。 一个震源是不会移动的。每次地震包括主震和每次余震都会有不同位置的震源,这些不同时间的震源位置叠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震源的分布。
震源分类
天然地震震源和人工爆破震源的性质有很大区别。一般而言,天然地震主要发生在断层上,以剪切错动为止;而人工爆破震源却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周围膨胀的过程。采用地震波形资料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人们可以大致地区分这两种震源的特性。
震源强度
强度达到黎克特制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1次,7级则有18次。通常震级愈高,破坏就愈严重,但震源深浅也对破坏程度起关键作用。震源浅,影响面积会小些,但在受影响范围内的强度就极大;震源深,影响面积会较大,但造成的破坏却相对较少。
震源研究
对地震震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10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首次明确表述了地震断层成因的概念(见地震成因)。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20世纪的10~20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几乎同时发现,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的台站记录,所得的P波初动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日本的中野广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单力偶力系,第一次把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和 P波初动的四象限分布联系起来。此后,本多弘吉又提出双力偶力系,事实证明它比单力偶力系更接近实际。美国的拜尔利(P.Byerly)发展了最初的震源机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动求出完整的地震断层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