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竟技能力由什么构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5:09
1 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要素、影响因素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提出“运动成绩、竞技能力和训练水平是3个不同的概念”,之后又提出“运动员所具有的参加竞技比赛、创造运动成绩的能力叫做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及心理能力的综合”(田麦久,1985)。显然,这里是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及心理能力作为其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另外有些学者在讨论竞技能力的结构时也是如此,如刘大庆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1997年)等。
但在另一些场合一些学者也将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及心理能力等作为其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如田麦久在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1990)中写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受其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能、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张英波在“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2000)中则将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能、心理等因素作为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内空间因素”。另外大量的特定项目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具体研究,则完全不区分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直接对有关指标进行研究。
当然,将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能、心理等作为构成要素和将其作为影响因素,从具体研究手段而言是相似的,但从研究的思想方法上来讲,将其作为构成要素来研究,是直接对竞技能力本身进行研究,应使用的是灰箱方法,研究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搞清楚竞技能力的所有构成要素及其内部结构,使其向白箱靠拢,以彻底解决竞技能力的评价、诊断问题。将其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则只是对竞技能力进行间接研究,只能使用黑箱方法,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这些因素对竞技能力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是如何影响的等。所以还是应该明确区分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这也涉及到“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本身内涵的明确性。
2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结构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较早的提法是“体能、技能、智能及心理能力”,以后又将其扩展成“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能、心理”,称为竞技能力7要素模式理论,从各个具体项目的研究来看,这
7个要素的研究都有许多成果。
目前,竞技能力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是在各要素间的关系问题上,一方是比较传统的、日本学者根木勇提出的“竞技能力木桶结构”模型,认为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是不可互相替代的,有一个要素状态不好,就会形成瓶颈。要提高竞技能力,必须各个构成要素的状态都好,竞技能力水平取决于状态最差的一个要素。但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田麦久所带的博士生刘大庆,又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模型反映着事物的共性,呈现着均衡性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个体模型反映着事物的特性,呈现着非衡性特征。”把“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些)较差的素质或能力为另一种(些)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的现象,称之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同时认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项群、不同水平、不同时期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之中。”并指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有着多种途径。依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功能提高的方式,可分为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依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所起的作用,可分为放大补偿与辐射补偿;依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的获得途径,可分为外源性补偿与内源性补偿。”(刘大庆,1997年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0年《体育科学》第1期)
从实践来看,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是有其道理的,一线的教练员大多有体会,运动员常常各有所长,虽然不能说一俊遮百丑,但有特长的运动员即使有弱点,也常常还是有其可用之处,这在需要综合能力的项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也应该看到,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目前还只是一个定性的理论框架,离实际指导训练还很远,尤其是究竟什么可以补偿什么、其机制是什么等重要问题都未搞清楚。
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具体诊断方面,各项目间呈现很大的差异,如目前我国游泳项目“主要集中在素质和技术两个方面,对运动员的形态、机能、智力、心理、战术方面诊断的研究相对较少”。(李仲明等,1998)而球类项目则战术诊断较多,从第6届体育科学大会的交流内容和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成果来看,就所有项目整体而言,7要素的诊断研究都有不少。
3 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结构
目前在研究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时,通常是把构成要素也作为影响因素,且较早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仅限于这7个要素之中,对训练周期的研究虽然不少,但大多是作为一种训练安排来研究,而不是将其作为影响因素来研究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将“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研究的情况明显增多。如“高水平径赛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时间变化模式及赛前状态焦虑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研究”(符明秋,第5届体育科学大会)、“部分项目优秀运动员大赛前竞技状态*的时间学规律研究”(徐本力,第5届体育科学大会)、“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张英波,第6届体育科学大会、《体育科学》2000年第4期)等,其中有比较具体的研究,也有宏观的理论研究。
张英波把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内空间因素、内时间因素、外空间因素和外时间因素四类,认为“运动员机体内部具有时空特征的因素构成内时空结构。内时间因素主要包括素质发展敏感期、负荷适应和技能学习过程、生物节奏等因素,而内空间因素主要包括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因素;运动员机体外部具有时空特征的因素构成外时空结构。外时间因素主要包括各种训练周期、赛季差异和比赛时间等因素,而外空间因素主要包括练习手段、量和强度、恢复、规则、对手、裁判等因素。”并用图说明了各部分的关系(见图1)。
如果你刚开始健美训练,那就应立即制订一个完全符合你的身体特点、工作性质和时间安排的训练计划。
为了计划的准确制订和正确实施,你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健身房,好健身房的概念是:豆.充足和实用的设备,2.专业健美教练。专业教练非常重要,他可以帮你制订计划,而且在你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可以给你正确的指导,从而避免走弯路。如果你现在的教练是举重教练或其他不具备健美专业知识的人,那就应另择健身房,换一个教练。
制订训练计划应遵循以下要点。
一、简单至上
每个训练者刚开始时都想找到能令肌肉快速发达的训练秘诀,所以把明星的训练方法奉为至宝。但明星的训练方法大多都相当复杂,包含很多孤立练习,有些还是自创的动作,技术性很强,强度也很大。所以,明星们的训练方法并非初练者要寻找的秘诀。如果说健美训
练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科学——训练的科学。对初练者而言,训练的科学就是简单的、基本的复合性训练,如卧推、深蹲、硬拉等等。尽管这些简单的动作很乏味,但效果却不容置疑。几乎每个冠军都是靠复合性训练获得了“超级大块”。八届奥林匹亚先生获得者李·哈尼在夺得全美冠军后才开始分部训练,在此之前他的训练计划中差不多全部是复合性练习。
把基本的复合性训练列为“主菜”,目的是增强基本素质,练出大肌肉块,为将来的“精雕细琢”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明确
你的训练计划最好用大纸、大字列出来,训练目标应用红笔写在最醒目的位置。它越明确越好,比如“我要练出 60厘米围度的大腿!“或“体重 70公斤十8块腹肌!”当你对枯燥的训练感到厌烦时,当你想偷懒时,那些醒目的字会深深地刺激你,让你为自己的惰*到无地自容。
三、持续性和渐进性
持续性和渐进性是制订训练计划的的两个重要原则。不坚持训练,肌肉就得不到持续的、有规律的刺激,以致生长迟缓;训练强度不增加,肌肉对所给予的刺激产生适应性,生长也会迟缓。一个有效的计划除了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外,还要保证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频度、数量、强度是训练计划的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的量和度都决定于是否能保持训练的持续性和渐进性。所以,不要中断训练,不要错过一节训练课。反之,训练不能过频,训练量不能过大,增加重量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训练过度,甚至会因负荷过大而受伤。那样你就不得不中断训练了。
四、频度
频度是指一星期练几次。频度的设定取决于你训练后的恢复能力,恢复能力又取决于身体素质、睡眠和营养三个因素。另外,你的工作性质和家庭负担对恢复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你的工作和家务每天都耗费很多体力和精力,那就会延缓你的恢复过程。一般来说,有工作有家庭的初级训练者一星期进行两个循环的重量练习比较合适。对学生而言,一周三个循环也可以。每个循环的具体安排视时间和身体状况而定,最好一个循环练两天,一天练上身,一天练腿。 一周两循环是基于人体的平均恢复能力而言的,保证充足而不拖沓的恢复时间既兼顾了训练的持续性,也不会破坏训练的渐进性。一星期进行两个循环的重量练习能使时间比较宽松,体脂较大者还可在两个循环之间的休息日安排3O40分钟的有氧训练。但有氧训练的强度不能太大,以训练时心率120——140为宜。
五、数量
数量就是训练量,练多少组、每组多少次以及组间休息时间的长短等。
首先,组数的安排不是固定的,但每个动作必须有一个热身组。热身组的作用是:互.加速代谢,进人训练状态;2.充分活动关节和韧带,避免受伤。
其次,正式组以2—4组为宜,较少的组数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每个正式组的次数6——12次,热身组不少于 20次。 然后,每组之间的间歇时间一般不多于2分钟。间歇时间视身体状况而定,2分钟以上也是允许的,但不允许在休息时聊天或做其它影响训练的事情。否则不但拖延了训练时间,而且降低了训练效率,破坏了训练的持续性。最后,每次训练不要超过1小时,因为在无氧训练40分钟后,一些影响训练的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就会大幅度减少,直到基本停止,以致造成肌肉损耗。对初级训练者而言,精简时间、提高效率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六、强度
强度是指训练中你所承受的负荷水平。负荷水平价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重量,训练间歇,力竭程度。“高强度”是指在训练间歇较短的前提下,每组都使用较大以重量训练至接近力竭。“力竭”的概念是“*力完成一次”。“高强度”的要点是达到力竭的边缘,而不是力竭;因为力竭的时候肌肉无法完成一次完整的动作,肌肉收缩不充分肌纤维就得不到足够刺激。另外,力竭时肌肉对训练重量失去控制,随时都有受伤的危险。所以,完全力竭对初级训练者来说不可取。了解“高强度”的概念和要点对如何增加重量是报重要的。因为增加重量就要影响训练次数和力竭程度刚入门的朋友要注意,增加重量不可操之过急。下面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刚开始训练时,正式组使用的重量允许你完成的次初他就是练至力竭的次数.例如,你的目标次数为8次,那么所使用的重量应该允许你完成13次,而你完成8次就停下来。接下来的6-8周内,逐渐增加重量,直到所使用重量允许你完成的次数,而你仍是完成8次就停下来。保持这样的强度训练了一3周,然后改变目标次数为6次,使用力竭次数为11次的重量训练。接下来仍然用上述方法增加重量。
肌肉的生长决定于所受的刺激。经常改变重量、次数等可变因素,才能使肌肉对刺激保持敏感,不断生长。
掌握以上六点可以帮助你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而真正的考验是计划能否严格实施。树立了目标就要付诸行动,不要为了偷懒而找任何借口。健美运动是强壮体格的运动,也是增强意志的运动。懒惰就是懦弱,克服它。才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