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皇陵和兵马俑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42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3:56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
具体情况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秦兵马俑介绍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编辑本段近况及其意义
近况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末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东l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佣坑。-号坑在南,东西长2l6米,宽62米,面积l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佣800件,木质战车l8辆,陶马l00多匹。按兵马{甬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开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秦始皇陵布局谜破解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冯国李勇)“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的看法。 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城内面积约2.13平方公里。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地宫与内城 他说,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它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对此描述,目前虽缺考古证实,但其地宫之上的确存在一处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缘此,考古人员怀疑此地宫封土之上所产石榴有损健康,但对陵园建筑设计的规律性与复杂性则是无人置疑。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作为重点建设区,这儿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与外城以外 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其内涵为 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就在其南侧不远处。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袁仲一说:“在秦陵外围东边,除分布着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与砖瓦窑址等。在北边还发现了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和郦邑建筑遗址。而陵园南部与骊山相接处尚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挡来自骊山的洪水。秦陵规划的规律性与科学性显而易见。”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李勇冯国)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的风气。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的保护,二是兵马俑彩绘的保护。“现在可以说坑没有问题,8件彩绘兵马俑也很稳定,兵马俑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 吴永祺说:“秦兵马俑一号坑色彩斑驳的兵马俑带来了文物保护的世纪难题。”针对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将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工作放到与考古发掘并重的地位,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合作,努力寻求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思路。 经过多年试验,文保人员利用现代科技,在抗皱缩和加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绘保*:一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束固化的保护方法。运用这项技术,在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基础上,在几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在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鉴定后认为,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赞同
0| 评论
今天 15:16 Ken_Wu_Jay | 四级
皇家陵园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 秦始皇陵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 秦始皇陵建造图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旅游景区。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秦始皇,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规模宏大 埋藏丰富
秦始 秦始皇陵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
兵马 秦始皇陵[1]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陵园工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编辑本段近况及其意义
近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5:14
史*载
秦始皇陵兵马俑
据史*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冢所用黄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采石场之间,该地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足见其雄伟神奇。 其实,兵马俑有一部分是人为建造的,而有一部分是真的人马!
现*察状况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编辑本段秦始皇陵
遗迹实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万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拥有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1]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出土过程
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组织的发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1977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临潼县西杨村西南的3座秦俑坑中发现。三坑在秦始皇陵陵园东垣外1公里许的东门大道北侧,皆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1974年3月发现的1号坑最大,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坑道栉比相间布局,东端设开阔的前厅。厅内整齐有序地埋藏着由210件武士俑组成的3列(每列70件)横队,面朝东方,象征军阵的前锋。其后的11条坑道,埋藏着由数千件武士俑和多辆驷马战车组成的40路纵队,除位于边沿、担负侧翼与后卫的武士分别面向南、北、西方外,其余38路武士及战车一律面朝东方。按已发掘部分的排列密度推算,1号坑埋藏兵马俑总数达6000余件。 1976年发现的2号坑,位于1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平面略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已发掘资料推算,此坑埋藏兵马俑约14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兵马俑亦面朝东方 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三次挖掘
,其兵种、阵容、造型及姿态等方面,均比 1号坑丰富多彩。3号坑位于1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东距2号坑约120米,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 520平方米,坑内埋藏木质战车1辆,陶马4匹,武士俑68件。武士俑作环绕周壁、面内相向排列。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兵马俑的装备情况判断, 1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 2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3号坑是统领1、2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2009年6月,相隔24年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展开第三次发掘。13日下午,在古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国家文物部门给秦俑博物馆考古队颁发了“发掘证”,随后考古工作者开始进行发掘。此次发掘过程中第一件出土的文物是,一个镞,弩机的箭头,周身附着青绣,据发掘它的专家介绍,镞出土后,将被编号,贴标签,除锈,器物描述等工作,最后将被送往博物馆收藏。
编辑本段俑坑介绍
一号坑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
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一)(20张)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驭手一名,车士两名。[2]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二)(16张) 军阵分为四个部分: 曲尺形的东端:四边周廊内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间四条过洞内有160名跪射武士,为弩兵阵。 曲尺形南半部,八条过洞内并排着八列战车,每列八乘,每乘车后有2~4名车士,无徒兵,为战车方阵。 曲尺形中部:三条过洞内排三列战车,每列六乘,车后排列有徒兵和骑兵,是车、步、骑的混合军阵。 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条过洞,每条过洞内有两乘战车,其后为八队骑兵,每队四列,为骑兵阵。 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二号坑预计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
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
编辑本段兵马俑的种类及介绍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俑
[1]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 军吏俑
[2]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 铜车马
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
编辑本段秦始皇
秦始皇概述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姓赵氏,后世常称嬴政(正)。生于前25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话在《真秦始皇》这本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封建帝国的创立者。
姓名辨析
根据多种史料记载,秦始皇为嬴姓,赵氏,名政。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赵政、秦王政、秦王赵政、太子政、秦政。然后世多称之嬴政。
身世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赵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经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接回秦国,从此赵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生涯
编辑本段近况及意义
近况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从此,西安就被列为我国的文化古都。与此同时,随着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景点的发掘,进一步扩大,引来了无数游客进而参观。使其旅游业超速发展。这就是秦始皇带给人们的财富。
意义
工程浩*所罕见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世界第八奇迹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号坑在南,东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开制度先河 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的风气。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编辑本段布局谜破解
整体布局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冯国李勇)“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的看法。 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城内面积约2.13平方公里。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地宫与内城
他说,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它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对此描述,目前虽缺考古证实,但其地宫之上的确存在一处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缘此,考古人员怀疑此地宫封土之上所产石榴有损健康,但对陵园建筑设计的规律性与复杂性则是无人置疑。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作为重点建设区,这儿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与外城以外
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其内涵为 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就在其南侧不远处。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袁仲一说:“在秦陵外围东边,除分布着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与砖瓦窑址等。在北边还发现了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和郦邑建筑遗址。而陵园南部与骊山相接处尚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挡来自骊山的洪水。秦陵规划的规律性与科学性显而易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6:49
简介
概述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
具体情况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秦兵马俑介绍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编辑本段近况及其意义
近况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末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东l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佣坑。-号坑在南,东西长2l6米,宽62米,面积l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佣800件,木质战车l8辆,陶马l00多匹。按兵马{甬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开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秦始皇陵布局谜破解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冯国李勇)“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的看法。 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城内面积约2.13平方公里。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地宫与内城 他说,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它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对此描述,目前虽缺考古证实,但其地宫之上的确存在一处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缘此,考古人员怀疑此地宫封土之上所产石榴有损健康,但对陵园建筑设计的规律性与复杂性则是无人置疑。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作为重点建设区,这儿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与外城以外 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其内涵为 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就在其南侧不远处。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袁仲一说:“在秦陵外围东边,除分布着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与砖瓦窑址等。在北边还发现了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和郦邑建筑遗址。而陵园南部与骊山相接处尚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挡来自骊山的洪水。秦陵规划的规律性与科学性显而易见。”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李勇冯国)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的风气。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的保护,二是兵马俑彩绘的保护。“现在可以说坑没有问题,8件彩绘兵马俑也很稳定,兵马俑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 吴永祺说:“秦兵马俑一号坑色彩斑驳的兵马俑带来了文物保护的世纪难题。”针对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将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工作放到与考古发掘并重的地位,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合作,努力寻求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思路。 经过多年试验,文保人员利用现代科技,在抗皱缩和加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绘保*:一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束固化的保护方法。运用这项技术,在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基础上,在几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在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鉴定后认为,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皇家陵园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 秦始皇陵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 秦始皇陵建造图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旅游景区。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秦始皇,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规模宏大 埋藏丰富
秦始 秦始皇陵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
兵马 秦始皇陵[1]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陵园工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72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中止,前后长达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8:40
简介
概述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
具体情况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秦兵马俑介绍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编辑本段近况及其意义
近况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末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东l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佣坑。-号坑在南,东西长2l6米,宽62米,面积l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佣800件,木质战车l8辆,陶马l00多匹。按兵马{甬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开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秦始皇陵布局谜破解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冯国李勇)“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的看法。 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城内面积约2.13平方公里。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地宫与内城 他说,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它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对此描述,目前虽缺考古证实,但其地宫之上的确存在一处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缘此,考古人员怀疑此地宫封土之上所产石榴有损健康,但对陵园建筑设计的规律性与复杂性则是无人置疑。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作为重点建设区,这儿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与外城以外 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其内涵为 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就在其南侧不远处。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袁仲一说:“在秦陵外围东边,除分布着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与砖瓦窑址等。在北边还发现了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和郦邑建筑遗址。而陵园南部与骊山相接处尚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挡来自骊山的洪水。秦陵规划的规律性与科学性显而易见。”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李勇冯国)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的风气。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的保护,二是兵马俑彩绘的保护。“现在可以说坑没有问题,8件彩绘兵马俑也很稳定,兵马俑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 吴永祺说:“秦兵马俑一号坑色彩斑驳的兵马俑带来了文物保护的世纪难题。”针对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将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工作放到与考古发掘并重的地位,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合作,努力寻求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思路。 经过多年试验,文保人员利用现代科技,在抗皱缩和加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绘保*:一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束固化的保护方法。运用这项技术,在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基础上,在几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在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鉴定后认为,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48
具体情况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秦兵马俑介绍
高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编辑本段近况及其意义
近况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末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东l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佣坑。-号坑在南,东西长2l6米,宽62米,面积l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佣800件,木质战车l8辆,陶马l00多匹。按兵马{甬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开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秦始皇陵布局谜破解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冯国李勇)“4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这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的看法。 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城内面积约2.13平方公里。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地宫与内城 他说,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它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对此描述,目前虽缺考古证实,但其地宫之上的确存在一处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缘此,考古人员怀疑此地宫封土之上所产石榴有损健康,但对陵园建筑设计的规律性与复杂性则是无人置疑。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作为重点建设区,这儿地面与地下的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与外城以外 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间,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其内涵为 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就在其南侧不远处。 最外围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这里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属于秦始皇陵园的边围。袁仲一说:“在秦陵外围东边,除分布着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与砖瓦窑址等。在北边还发现了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和郦邑建筑遗址。而陵园南部与骊山相接处尚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挡来自骊山的洪水。秦陵规划的规律性与科学性显而易见。”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2日电(记者李勇冯国)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的风气。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的保护,二是兵马俑彩绘的保护。“现在可以说坑没有问题,8件彩绘兵马俑也很稳定,兵马俑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 吴永祺说:“秦兵马俑一号坑色彩斑驳的兵马俑带来了文物保护的世纪难题。”针对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直将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工作放到与考古发掘并重的地位,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合作,努力寻求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思路。 经过多年试验,文保人员利用现代科技,在抗皱缩和加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绘保*:一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束固化的保护方法。运用这项技术,在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基础上,在几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在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鉴定后认为,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资料:下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3:13
皇家陵园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 秦始皇陵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 秦始皇陵建造图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旅游景区。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秦始皇,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规模宏大 埋藏丰富
秦始 秦始皇陵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
兵马 秦始皇陵[1]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陵园工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72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中止,前后长达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5:54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为世界陵墓之最,其陵园高166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今仍高76米,遥望似一座小山。陵园分外城和内城。外城为长方形,周长约6242米,内城为正方形,周长2525.4米。陵冢坐落在内城西南,坐西面东,。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咸阳城。墓内穷奢极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地宫内设有弩矢,以防盗掘。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入葬时,秦二世胡亥将后宫未生子的妃嫔全部殉葬。为防泄密,所有在墓内从事修造的能工巧匠全部被封埋在地宫之中,极为残忍。
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陵园设计周密,布局规整,陵园东门外是象征着皇城宿卫军的兵马俑。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东1.5千米处发现三个兵马俑,均坐西面东,南一北二,三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在一号坑的东北侧20米处,又发掘出面积为5000平方米曲尺形的二号坑和面积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的三号坑。一号坑似为步兵部队。二号坑为一个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秦陵兵马陶俑的发现,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自1975年开始,国家已先后在三个坑上建造展览大厅,对外公开展出,其中二号坑是边发掘边展出一号坑中的兵马俑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中,排列着挎箭执茅的铠甲俑和6辆战车相间的38路面东的纵队,构成军阵主体的主力部队。在主力部队前面,横列着三排横队,每列有70个战袍俑,收支弩机弓箭,个个气宇轩昂,组成全阵的前锋。其他三面,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别面向南、北、西,似是侧翼和后卫,以防止敌人从两翼和背后袭击。秦兵马俑大小皆仿真人、真马制成。武士俑高1.8米,面目各异,神态威严,依服饰、和排列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士、伍卒等多种,还有二号坑中独有的跪射俑、鞍马骑兵俑,这些都形象的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流过的雄伟军容。出土武器更令人惊奇,这些经铬化处理的青铜兵器,至今仍寒光闪闪,峰例如新。此外关中海战是勒令旁出土的两组铜车马,每组有车一辆,马四匹,华盖华丽,车窗为镂空雕,鞍辔上有金银纹饰。每辆车各有一名驭手俑,实为秦代艺术珍品。青铜兵器的铬化处理证明了我国这一工艺比1937年德国作为发明专利而创造的工艺技术提前2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