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0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5:11
横幅是张志和他的同学一起制作的。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他们就在为国庆*做准备,主要是走队列和练集体舞。
1984年9月30日是最后一次排练。指挥部要求他们明天走过天安门广场时都挥舞蓝色的花束。因此,晚上同学们一起聚在宿舍里扎花。“都是一样的颜色,我们都觉得有些单调。”
这时,一个叫常生的北京同学从家里回来。他看到花直皱眉头。“太没创意了。应该写句标语,做条横幅,让全世界都看到我写的字。”大家都举手赞成。
1981年3月20日,当广播里传来中国男子排球队在关键战先输两局后,连扳3局,最终战胜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资格时,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这次写点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教育要改革”、“改革要加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一个个口号提出,又迅速地被否定。隔壁宿舍的几个同学也加入进来。
这时,有人建议表达一下对*同志的爱戴之情。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75年,*刚复出整顿经济时,张志就听父亲在家里偷偷赞扬*的决策正确有效。这在12岁的张志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紧接着,是恢复高考。“有盼头,有希望了。”张志的父母不再被认为是知识分子臭老九,他自己也顺利地考入了北大。
“*万岁!”“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要不就问声好吧。”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尊敬的*同志,您好!”又觉得句子长了点。于是,简化成:“*同志,您好!”同学们越发兴奋,干脆把姓氏也省略掉,直呼:“小平同志,您好!”
于是,常生拿来一张纸,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笔。他就把抹布卷在棍子上,蘸着墨汁,写下了“小平同志您好”六个大字。
没有做横幅的布。他们就瞄准了一个同学的新床单。把六个字往床单上一比划,发现床单不够长。“要不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吧。”
本来很热闹的宿舍里,一下子静了下来。“那时候,我们平时说话都不会直接称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一般都会加上职务。直接称小平显得很冒昧。”
不过,他们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毕竟这是对领袖最真诚的问候。于是,他们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订在了床单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5:11
20年前,“小平您好”的横幅出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举国为此震撼。“小平您好”这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当时全中国人民的心声。那么是谁展示了这个经典场面?当年担任北京大学1981级生物细胞遗传专业班主任及年级主任的李宝屏副教授谈了这个问题——